王宁教授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2021年8月,王宁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世界文学与翻译”为主题的访谈,就重访“世界文学”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学”概念的阐发与重构、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存在方式、翻译与中国文学“世界化”、人工智能翻译与世界文学等问题展开了宏阔且极富洞见的阐释。他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中国理论话语建设,并促进中国文学有效地走向世界,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文学的重构。
在本篇访谈录中,朱振武教授以其一贯坚守并践行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指引,以中西文化的融通和不同学科间的跨界为核心要义,结合自身担纲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和国家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对中国文学外译、非洲文学和文学史撰写、世界文学的版图构建以及中外文化教学中的思政思辨探索等前沿热点话题展开了精彩深刻的阐述。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当下外国文学及翻译界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均具有全新启示。
本文从批评理论视角剖析20世纪中英跨文化交流中英国批评家I·A·瑞查兹的实用批评理论与儒学的对话及对儒学的重构。瑞查兹的儒学重构包括两个层面:(一)实用批评理论中儒学“中庸”和“诚”观念的重构及诗学价值论;(二)比较研究视域中孟子“心”观念的重构及伦理关怀。这两个层面动态地表征了瑞查兹的批评理论从向中国他者开放的诗学价值批判向中西方文明伦理根源比较审视的转变。瑞查兹儒学重构的意义在于:它将儒学观念置于崭新的世界文学知识体系之中,积极探索儒学的现代诗学价值及其现代转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它充分实证了跨文化理论迁徙过程中现代思想理论共同的问题面向——现代文明的道路和救赎。
济慈所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世称“三颂”,是英国诗歌中流芳百世的杰作。本文基于认知诗学以济慈的“三颂”为蓝本,从作者角度分析了隐喻产生的机制,从读者视域分析了隐喻理解过程的认知变化。通过前景化学说和图式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三颂”中的新奇隐喻,体现了认知诗学对诗歌隐喻较强的阐释力,为文学文本研究开创了新视角。诗歌的创作和理解离不开语境,结合文化因素、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能更深入地解读济慈“三颂”的内涵。
作为俄罗斯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一直备受中外学界关注。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掘进,产出了一系列富于原创性与创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托学的发展。本文对21世纪以来中国托尔斯泰小说研究的成果、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未来作家研究多元化、纵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郑克鲁先生是少有的在文学翻译、研究与教学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他虽未处于学术“重心”,但却自筑一方研究重镇,凭借自身的著述影响,他已然成为高校人文社科界的一个“现象级”人物。其三位一体的文学文化从业方式被视作外国文学学者的理想模式。在新文科理念下,深入研究郑克鲁的翻译、研究与教学思想,有助于反思当下高校文学研究的生态现状,帮助外国文学学人打破现有的研究困局。
科学技术作为修复、弥补、延伸人类身体功能的工具正不断更新着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它对人类肉身的变革最终会涉及人之为人的最后一道屏障——情感。机器人会有情感吗?如果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情感,人类将走向何方?本文在梳理各学科领域定义的“情感”定义后,提出人类使用情感来建构人类主体性的解释。但这种情感与人类主体性的关系在后人类时代被解构,情感并不能作为人与机器/仿生人的根本性区别。本文特别以《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作为研究范本,强调情感只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差异性建构。小说文本对这种差异性的解构也表明在后人类时代人类情感的悖论,人类如果需要强化人类的优越性和主体性,应该建立新的情感范式和认知形态。这也为新信息技术时代的人类提出了挑战性的声音。本文认为,人机情感交互新范式将成为一种可能性。
赛博空间诗学是一种以电子传媒为主要表征的“伊”诗学(Poetics of “E”),尤其适合于赛博朋克的文类研究,具有互动现实主义的特征和多元形态的美学蕴涵。当代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20世纪80年代描绘的赛博空间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空间。吉布森著名的赛博朋克小说“矩阵三部曲”呈现出一些重要维度:一是将伊托邦、异托邦、乌托邦和恶托邦融为一体,形成特殊的张力;二是在高端技术与资本权力的反差中凸显现实批判精神;三是其所塑造的“矩阵”核心形象及其边缘人物的视角,意味着空间文学史的新阶段。以吉布森为标志的赛博朋克小说易于遭到正典文学的轻蔑,其跨学科性质也易于引发争端,因此需要加以辨析,而更重要的是探究其诗学维度、哲理价值与美学意蕴。
《神经漫游者》和《荒潮》可以说是中西方赛博朋克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对比分析其中对后人类、社会权力结构、生态话语和国别秩序的叙述,探讨全球经济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对赛博朋克叙事在全球流动过程中的塑形作用。研究发现,以《神经漫游者》为代表的西方赛博朋克作品更加关注赛博科技构建的技术图景和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后人类可能性,而《荒潮》则将叙事的范畴由赛博空间和发达国家拓展到现实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全球体系,在揭示赛博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异托邦效应的同时,探讨赛博科技对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和全球体系的改变。
关于情感与故事结构的研究,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现代叙事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美国叙事学家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将情感科学与叙事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情感叙事学”,尝试建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叙事理论。从其理论背景、研究范畴和主要特征来看,情感叙事学不仅有望成为当代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还有助于拓展文学与认知研究的理论空间。
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解构主义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为叙事学的政治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解构主义与叙事学研究的冲突与融合在米勒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本文论述了米勒的“反叙事学”内容以及他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形成的解构主义叙事立场。米勒尖锐地指出了结构主义叙事学难以逾越的形式主义和程式化倾向,并声称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只是一个僵化、机械的系统。此外,米勒在与叙事学家里蒙-凯南的对话中重新定义了“歧义”及其在文本中的普遍存在性,再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解构主义批评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的分歧。米勒的“反叙事学”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广阔的视野看待文本和理论,并强调文本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这种思想是推动结构主义叙事学走向语境叙事学的一股强劲力量。
迈克尔·卡恩斯的《修辞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学界对该书的批评主要围绕其对情境语境和言外行为的过度强调以及由此突显的对经典叙事学研究方法的背离。对于卡恩斯理论模式的不合理之处,申丹等学者多有论述。然而,亦如卡恩斯书中声明的那样,他并不追求一种作为“科学理论”的修辞叙事学,他的目的是以语境主义为出发点,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实现叙事研究的修辞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有机整合。卡恩斯《修辞叙事学》的理论模式和论述方式可堪商榷,但从叙事学发展史的角度,该书仍不失为叙事学修辞转向的一个明确先导和重要环节,其理论路径也有进一步研究和借鉴之必要。
奇卡纳女作家安娜·卡斯蒂略的代表作《离上帝如此之远》以女性创伤身体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作者通过剖析男权制度、生态殖民及工具理性等权力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与禁锢,赋予女性残破、中毒及异化的疾病身体以丰富的隐喻意义,再现了美籍墨西哥裔女性身处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桎梏下被规约与压迫的身份,并通过对民间女药师疗愈方式的思考,探讨墨裔女性走出身份困境的途径。
在东亚文化圈中,自古以来有关代际关系的演绎就未曾断绝,与西方国家形成的“接力模式”不同,东亚地区长期奉行着“反馈模式”(亦被称为“代际交换”),这种模式浸染于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机制中,催生出独具特色的代际意识和家教文化。作为近年来日本励志题材影片的代表之作,《垫底辣妹》通过对主人公沙耶加不同成长阶段的非线性叙事,以艺术化的方式演绎了其家庭代际关系的三次转变。导演土井裕泰运用对比互衬的手法把存寄于母女之间的代际互信与父女之间的代际冲突层次鲜明地展现出来,在向观众深入诠释与传递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等正向价值观的同时,也深刻揭露出父权制背景下日本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引导社会公众从代际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