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古典学中“东方古典学”的建构逻辑及根本宗旨

    王向远;

    当今中国学界所提倡的古典学有两种形态:一是承认受西方古典学启发而又自定义的古典学,认为中国古典学就是国学;二是参照西方古典学而提出的开放性的古典学,是超越国学的区域之学,这也是世所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古典学,其根本宗旨是通过区域文化的认同而建构区域文化共同体,这应该成为中国古典学建构的基本旨归。中国的古典学除了在古典学的意义上研究国学之外,还应该包括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和“东方古典学”研究。“东方古典学”是东方学与古典学的耦合形态,业已成熟的形态是以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为中心的“东亚古典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东方古典学”是完全可行的。“东方古典学”的资源是东方佛典、东方儒典、东方文典三大系统。其中,佛典和儒典是“东方古典学”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分支学科在内的“东方文典”的研究,则是“东方古典学”建构的具体层面。正如西方古典学的根本宗旨是以古希腊、罗马为归依的“西方认同”一样,中国的“东方古典学”也应该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寻根、开放、跨界、跨学科的研究。通过上述的建构逻辑,可以实现“东方古典学”的根本宗旨——促进“东方认同”、建构东方区域文化共同体。

    2025年04期 v.36;No.160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东方文学与东方学研究

  •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东亚文学研究的理论新构:文学走廊与文学区

    闫仁举;

    “文学走廊”与“文学区”作为文学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而成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与方法视角,体现出基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本土理论创新与作为大国之学的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属性。“区域+文学”的研究范式包括区域文学的形成路径与结果,就东亚文学而言,其路径为“东亚文学走廊”,结果为“东亚文学区”。东亚文学走廊具有区域聚合与国别联通的文学功能,在东亚邻近的地理条件基础上,东亚文学走廊以东亚陆海丝路为载体,以汉文学为基本内容,将东亚聚合为区域整体,从而形成东亚文学区。东亚文学区呈现出文学要素一致性、“中心-周边”结构及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其形成揭示了东亚相似的文化特征与东亚群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东亚文化共同体具象化。“东亚文学走廊”与“东亚文学区”的研究能够促进东亚文化认同与区域合作,为区域国别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36;No.160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意识”与中国书写

    潘贵民;

    被誉为“日本卡夫卡”的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一系列有关中国的书写代表了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的普遍认知。作为一名东方作家,本应站在东方的立场来思考“东方”,但在当时日本已全盘西化的背景下,芥川的中国书写具有爱德华·萨义德所谓的“东方主义”的眼光则不足为奇,其一系列有关中国的独特书写与其所处的时代及其本身所蕴藏的“东方意识”有关。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芥川的中国书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目光聚焦在“对古典中国的憧憬与向往”及“对近代中国的负面评价”上,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芥川能始终意识到自己的东方人身份,保持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与一定的清醒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看到芥川的“东方意识”及其中国书写在促进东方文学家的历史文化自觉及东方文化认同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025年04期 v.36;No.160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西方文学研究

  • 通往真实历史的文学虚构——两部关于马利亚斯大屠杀的历史小说

    虞建华;

    19世纪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发生了多次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事件,马利亚斯大屠杀是其中之一。美国官方历史对此类丑行暴力事件竭力掩饰,但格思里的《美丽大地》和韦尔奇的《愚弄鸦族》两部历史小说重现了马利亚斯大屠杀事件和语境,逆写西进运动,发出历史批判之声。两位作家身份不同,手法各异,但都在小说中紧扣事件发展的真实细节,同时又借助艺术虚构对事件的悲剧性进行渲染,凸显了小说叙事在历史建构中的功能。

    2025年04期 v.36;No.160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与象征主义

    郑体武;骆雨晴;

    俄国未来派领袖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从事文学创作之初,受到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强烈影响,他和象征派诗人们也曾有过一段密切交往的时期。赫列勃尼科夫早期的诗歌有明显的象征主义特征。厘清象征主义在赫列勃尼科夫文学事业的开始和发展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研究其早期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诗人的生平与创作,可回溯赫列勃尼科夫从崇拜模仿象征主义,到与之决裂的历史。赫列勃尼科夫和象征派成员的诗歌文本对比和分析显示,象征主义在诗歌语言、主题和创作思想等方面对诗人初期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反映在作品中的诗人创作与象征主义的共性和差异,展现了诗人在对象征主义的反叛和克服之下创作的发展。

    2025年04期 v.36;No.160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空间、记忆与日常生活: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小说《分支》中的移民身份认同

    李振华;

    《分支》是当代俄罗斯域外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移民后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展示了俄罗斯侨民达尔马托夫处于美俄两种文化巨大差异之下的身份困境,讲述了他从遭遇身份危机到进行身份重构的历程。本文以时空的流动与交错为线索,分析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移民后空间的变迁将主人公的身份困境直观化,而俄侨大会激起了他隐匿的身份焦虑;大会与列宁格勒的时空交错模糊了记忆与现实的边界,使得主人公转向过去寻找身份认同;最后在选择回归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主人公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定位。他接受了现实的荒诞性却并不妥协,而是面向未来,继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永恒的精神寄托,同时保持身份的多元性,建构超越任何一种身份的“身份”。

    2025年04期 v.36;No.160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古尔纳特辑)

  • 古尔纳小说中的叙事媒介演变

    贡建初;朱振武;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常引电话、信件、磁带等媒介入作,效其形式,仿其质素,用以承载叙事。这些叙事媒介或具私密性质,能呈现内心活动,襄助反抗发声;或具象征意义,能关联全球网络,揭示时代秩序。无论何种类型,其功能皆随小说发展而变化,为厘清古尔纳叙事思想脉络提供了一条线索。不仅如此,整体考察叙事媒介演变,还有助于推进对其世界主义思考的认识,对诠释同类文本亦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v.36;No.160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暴力、记忆与空间:论古尔纳《砾石之心》中的非洲政治书写

    左佳;戴鸿斌;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砾石之心》以祖孙三代的流散经历,揭示了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面临的民主困境。在古尔纳笔下,桑给巴尔革命后,本土精英以去殖民化话语巩固威权统治,民众被迫流散他国。这些海外非洲族裔聚居区所呈现的复杂矛盾,映射出非洲一体化实践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暴力、记忆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结合非洲政治的发展历程,指出古尔纳以家族创伤叙事揭示了后殖民时期非洲民主困境的根源——殖民遗产与本土权力结构的共谋;并进一步指出,古尔纳笔下的流散者重构家园和客居他乡的空间实践突破了传统民族叙事的框架。作者最终以人物心态从冲突走向和解的转变寄托了对非洲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愿景。

    2025年04期 v.36;No.160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比较文学与文明互鉴研究

  • “渊默而雷声”:20世纪上半叶禅宗西传及其影响

    刘耘华;

    20世纪初的禅宗西传是借道于日本而发生的,传入西方的主要是在日本占居了主导地位的南禅临济宗。在概述禅宗西传之思想要领之后,择取较少受到汉语学界关注却在西方造成重要影响的两个个案——“箭术禅心”与晚期海德格尔的概念“自在缘居有”来阐明禅宗西传的基本蕴含。指出禅宗对于西方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推助一些西方知识精英质疑或否定西方在心物、主客、体用以及目的与手段等层面的二元对立,拒绝承认运用概念、逻辑和科学的手段所获取的“知识”具有等同于“事物本身”(真理、本质或本有)的意涵,坚信“事物本身”是“机体性的整体”和“鲜活生动的发生”,对此,只能用“静默”之“无”来表述。这种“渊默而雷声”的本源之“无”,正如大地之下的深厚积蕴,寻常不可见,却是万有涌现的原初资源与保障,它对于受到技术与资本的主宰而日益“丧魂”“失根”的今日世界具有救赎性的意义。

    2025年04期 v.36;No.160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小孩”之眼:论塞林格与东方文化

    颜琪;

    塞林格笔下的“小孩”形象,与印度吠檀多及中国禅宗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塞林格早期作品中,“小孩世界”(真实世界)与“成人世界”(虚假世界)是相互对立的,纯粹之人或纯粹之“爱”无法在不纯粹的俗世安身;而他的中期作品,由于受到吠檀多哲学及禅宗等东方思想的影响,“小孩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二元对立被消解了,“格拉斯家族”的儿女们由此进入“成人世界”并与之融为一体。

    2025年04期 v.36;No.160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科幻文学研究

  • 从刘宇昆“转生”科幻叙事看超人类主义的人文向度与伦理审视

    霍盛亚;

    “超人类”是科幻文学的重要母题,本文以美国华裔作家刘宇昆的转生主题科幻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超人类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其作品中关于人类未来演化的独特想象。刘宇昆通过生物技术转生、机械转生、具身智能体转生和数字转生等多元技术路径,构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超人类图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刘宇昆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技术乐观色彩,但并未陷入简单的技术决定论,他始终保持对人性的深厚关怀,通过对情感纽带的延续性、伦理困境的深入探讨、存在意义的追问等方面的书写,在超人类主义框架内寻求人文精神的延续。这种既拥抱未来又不忘人本的独特视角,使其作品在当代科幻文学中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技术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4期 v.36;No.160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从《双百人》看美国机器人想象中的奴隶制思维与伦理演变

    李珂;

    美国机器人想象受历史与科幻叙事传统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奴隶制思维。阿西莫夫代表作《双百人》展现了其奴隶制思维在叙事立场与伦理取向上的演变:从聚焦“引人同情之机器人”来反思人类对机器人的奴役,转向以中立态度暗示奴隶制思维在想象稳定人机关系时的必要性。这导致故事出现了相关悖论,比如机器人安德鲁实现了“自由”却无法摆脱人类奴役的伦理悖论、人称与视角错位的叙事悖论以及机器人与人类关于身体与精神的理解悖论等。奴隶制思维致使部分美国科幻作品在未来人机关系想象方面存在局限性,应被识别与重视。同时,阿西莫夫通过强调个体机器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建构了一种不再追求总体化的、具有能动性的伦理空间,这对于探讨人机关系和人类在未来面临的伦理境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36;No.160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名家访谈

  • 流行文化背后的理论文本——杨慧林教授访谈录

    万兴;杨慧林;

    流行文化往往具有丰富的问题指向,也潜藏着可能的理论背景。而文化现象与理论文本之间的关联,特别需要研究者的发掘、解释和还原。杨慧林教授以刀郎歌曲《罗刹海市》中的“维特根斯坦”为例,解说其与西方文论相关的语言和互文问题;又通过电影《教宗的承继》、福柯短文《两支烟斗》以及中西之间与之相应的两幅绘画,在互为隐喻的辨析中揭示文学、艺术的哲学内涵。关于流行文化的这一读解,或可在拓宽理论延展的同时,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2025年04期 v.36;No.160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新时代中国文学外译的机遇与挑战——许钧教授访谈录

    陈霞;许钧;

    在本次访谈中,许钧教授深入探讨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他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学外译与传播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翻译实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译者需要着力培养深刻理解与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能力。此外,翻译还需对中国文学精神内核有较好的把握,深度理解中国价值观,适时调整翻译策略,选择译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并借助技术手段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2025年04期 v.36;No.160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7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