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霍普·莱斯利》与塞奇威克的文化他者再现

    金莉;

    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塞奇威克的小说《霍普·莱斯利》探讨了当时社会极为关注的印第安问题。塞奇威克从另类视角,再现了作为文化他者的印第安人以及北美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文化冲突。本文通过分析塞奇威克对于殖民时期佩科特战争的另类阐释、小说中文化他者的塑造以及在未来美国社会的位置三个方面,揭示了塞奇威克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且披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2021年03期 v.32;No.135 5-1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美国民主制度的罪与罚:从《三块广告牌》到弗洛伊德之死

    许德金;张安然;

    爱尔兰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的影片《三块广告牌》中展示出美国民主社会里的暴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问题等社会问题。通过在故事情节中有意识地安排,导演从深层次上揭露美国民主制度在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所存在的"罪与罚"。但遗憾的是,该部影片背后所折射出的导演和作者的意识形态也明显存在问题,即他们试图以个体问题的解决与否来影射社会群体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从而抛弃了对美国民主制度层面的追问及其对民主制度总体层面上进行解决群体问题的有益探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发生在美国的现实版黑人弗洛伊德之死与该影片似乎在遥相呼应,从而让影片中的美国民主制度的罪与罚问题再次从幕后迈向台前,弗洛伊德之死所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黑人命贵"运动及特朗普拒绝承认总统选举失败所引发的全国性骚乱和对抗似乎也在某种意义上昭示着美国民主制度灰暗的未来。

    2021年03期 v.32;No.135 18-2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郝田虎;崔梦田;

    弥尔顿研究历史悠久,近年来仍不断有力作问世,呈现出新的阐释空间。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传统与现状,分别就弥尔顿代表性版本和译本、国外研究文献、国内研究文献、世界传播史、中国传播史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骘,细数其中得失。评述试图于时间向度呈现弥尔顿批评传统的主要发展脉络,于空间维度覆盖国内及全球弥尔顿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后,基于综合评述指出未来的方向,致力于开拓国内的弥尔顿版本、翻译、传播史研究。

    2021年03期 v.32;No.135 27-3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性别与社会研究

  • 女性、友谊与共同体想象——论《威弗利》中的共同体书写

    张秀丽;

    后联盟时代的苏格兰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在其第一部苏格兰历史小说《威弗利》中借助女性参与友谊关系的书写,想象出英格兰-苏格兰合作共存的新友谊方案。苏格兰低地女性露丝以友谊-婚姻的形式参与到父亲布雷德沃丁男爵与英格兰青年爱德华·威弗利的友谊关系中,将基于关爱的男性友谊模式转变为基于共同利益的、更为稳固的政治友谊模式,其与威弗利最终缔结婚姻关系隐喻了司各特试图在新共同体中实现苏格兰与英格兰共治的政治理想;苏格兰高地女性弗洛娜以拒绝婚姻的形式参与到氏族首领弗格斯与威弗利的友谊关系中,将基于自然性情和自私的友谊模式转变为基于社会功利和共同情感的友谊模式,隐喻了司各特对一个公正的英格兰-苏格兰政治共同体的想象与设计。

    2021年03期 v.32;No.135 40-49+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哈拉维赛博格视域下电影《她》之女性观

    李岩;常彬;

    电影《她》(Her)曾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它通过展现男主人公西奥多与女主人公电脑操作系统萨曼莎的爱情故事,以男女情感为切入口,呈现未来人类与科技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问题,并带有赛博格女性主义思想特征,前瞻性展现宾格/客体的"她"(her)向主格/主体的"她"(she)的转变过程。对于《她》中人机恋爱身体缺席,人物具象化与抽象化交织等问题,本文运用哈拉维的赛博格女性主义视角,表现以萨曼莎为代表的女性,在未来时代身份展现出非同一性,以及女性由男性附庸、生育机器向永生自由主体的转变,并以多元认识论为遵循,颠覆男权秩序,构建内涵包容、多元、差异的认知体系。

    2021年03期 v.32;No.135 50-5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视域下性别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研究——以《艾迪的告别》为例

    陈丽娟;田春雨;

    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斯的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讲述了男主人公艾迪因其女性化的行为举止而遭受侮辱与暴力的成长经历。作者以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相结合的视角再现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身份认同困境,控诉男性统治下社会性别规范对个体性别身份建构的压制。主人公艾迪的挣扎与逃离意味着对社会中的性别规范暴力的抵抗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寻。本文以主人公艾迪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批判理论为基础,结合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揭示二元对立性别框架如何束缚个体性别身份的建构,而个体只有勇于摆脱这种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同。

    2021年03期 v.32;No.135 59-6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迷失与追寻:《大都会》中的男性气质问题

    田静;

    唐·德里罗的小说《大都会》中,年轻有为的主人公埃里克·派克表面上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典型代表。实际上由于亲缘关系变异和全球化语境的异化,其男性气质始终处于危机之中。为掩盖男性气质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他必须遵照社会期待执行性别规范,极力扮演出理想中的男性角色。尽管埃里克重构主体身份的种种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最终他还是实现了对真实自我的追寻。小说透视了当代美国社会对男性气质的狭隘定义给男性带来的压力和恐惧,但也在结尾暗示了转变的可能。

    2021年03期 v.32;No.135 67-7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戏剧思想与艺术形式研究

  • 萨特观念戏剧对法国戏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冉东平;

    萨特观念戏剧与法国戏剧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戏剧不仅汲取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艺术原则之精髓,也继承了18—19世纪以来法国文学的哲理性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萨特观念戏剧超越了政治的、理想的、浪漫的法国文学传统的价值取向,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个体的人身上,为二战之后仍处于迷茫之中的人们指出了走出荒原的道路,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注脚。萨特观念戏剧在叙事形式上是用"境遇剧"叙事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哲理思想,超越了法国传统戏剧的叙事范式,推动了当代法国戏剧的发展,对20世纪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03期 v.32;No.135 76-83+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酒神的感召与显现:维·伊万诺夫的悲剧创作及美学原则

    余翔;

    维·伊万诺夫是俄国象征主义流派中最为重要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之一,悲剧艺术在其美学体系中意义深重。对他而言,悲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打破了单一艺术的壁垒,因而扩展了感官的外延,使其成为对隐秘真理世界进行感应的渠道,也是在现实中依靠内在经验对世界进行艺术化改造的时空。伊万诺夫的理论植根于古希腊酒神崇拜中的神秘主义,结合俄国精神中的东正教信仰及人民根基性,试图借悲剧艺术解决世纪初艺术家的个体主义危机,实现与人民的和解,所以悲剧是他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剧场乌托邦构想。

    2021年03期 v.32;No.135 84-9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独白者

    钱蓓慧;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发展并完善的戏剧独白诗体对英美现代派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勃朗宁笔下的独白者,复杂多面,除了遵循戏剧独白诗中说话者"非诗人本人"的要求,还是戴着人物面具的说话者、矛盾的男性叙事者以及"不完美"的艺术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勃朗宁诗作中独白者的特征,探究勃朗宁的诗学观及其诗歌创作。

    2021年03期 v.32;No.135 96-10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从趋近化理论视角看戏剧《维希事件》中犹太人遭受的威胁

    方颖;俞东明;

    趋近化理论通过在空间、时间、价值三条轴线上进行评估,旨在探究外来实体如何通过话语向内部实体逼近并产生威胁。趋近化理论为剖析戏剧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阿瑟·米勒反映种族屠杀的戏剧《维希事件》为例,对其在空间、时间、价值轴上的趋近化语言进行分析,发现:1)作为指示中心外部实体的纳粹种族主义分子,在空间上趋近法国维希地区,半路拦截、拘捕作为指示中心内部实体的犹太人。趋近性位移动词和行动类动词短语的使用突显渐进的威胁。2)时间趋近主要表现在纳粹对犹太人命运的操控。他们在犹太音乐家演奏最精彩的时候下毒手,其时间的趋近度见证了其险恶用心。3)价值观上,犹太抵抗派受到纳粹种族主义和犹太保守主义派的双重威胁,造成被关押者错过逃命的最佳时机。《维希事件》深刻揭露了种族主义对犹太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2021年03期 v.32;No.135 106-11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文学审美与修辞艺术

  • 乔伊斯的历史修辞法——论《尤利西斯》的四段演说词

    张治超;

    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主义历史观的反思不仅通过《尤利西斯》的内容表达出来,还体现于小说的形式层面,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小说第7章。此章的四段演说词分别运用了隐喻、转喻、提喻和反讽4种修辞法来表达人们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前3段演说词暗含了19、20世纪之交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对于国家愿景和历史人物的虚构想象,最后主人公斯蒂芬讲述的寓言则成为对民族主义历史叙事的巧妙反讽。4段演说词中的修辞法不但使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能够扭曲历史、塑造出看似逼真的历史想象,也使斯蒂芬借寓言故事揭露民族主义历史叙事的虚构性成为可能。在乔伊斯笔下,修辞不再只是语言的装饰,它本身也构成不同版本的历史书写的意义来源。

    2021年03期 v.32;No.135 116-126+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葛浩文夫妇英译《玉米》中的形貌修辞研究

    枣彬吉;

    毕飞宇小说《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中表现突出,值得学界关注。通过借鉴汉语修辞学中的形貌修辞概念,以《玉米》英译本为例,分析考察其中的字形修辞、排列修辞、标点修辞和图符修辞。研究发现字形修辞、排列修辞和标点修辞在译文中得到强化,提升了译文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凸显度,增强了译文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是葛浩文夫妇为实现整体忠实而发挥的创造性力量;图符修辞在译文中有所弱化,这是葛氏夫妇基于译文读者现实情况做出的选择。

    2021年03期 v.32;No.135 127-13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诗歌评介与传播研究

  • 概述·动机·影响: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译介外国诗歌研究

    陈智淦;李平;

    林语堂从1923至1929年译介30首外国诗歌,包括24首德国诗歌、5首波斯诗人莪默诗歌和1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歌。林语堂译介德国诗歌是他自学德语的强烈内在需求、德国诗歌魅力和五四新诗运动的外在推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翻译莪默诗歌与当时已刊发的莪默诗歌中译本的译文质量有关,也是其诗歌不可翻译和随性读书等主张的体现;而他翻译裴多菲的短诗与他和鲁迅的密切交往有很大的关系。林语堂在此时期译介外国诗歌的活动对他的创作、个人生活、思想的转变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他在1933年提出系统翻译理论和"忠顺美"翻译标准等的最初理论源头。

    2021年03期 v.32;No.135 138-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从《全唐诗》看唐代诗人笔下的新罗形象

    朴哲希;

    朝鲜半岛上古、中古的历史和文学典籍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大多遗失,如今只剩下《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少量典籍;而同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交流的记载则主要体现在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半岛史料及以《全唐诗》为代表的历史、诗歌典籍上,且从文本的数量与内容上看新罗最丰富、最详细。因此,为了探究唐朝时期中国文人对朝鲜诗人的认知,可以把《全唐诗》视为一个文学史料库,以新罗为中心,通过《全唐诗》中所辑录的诗歌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文人对朝鲜整体、诗人及诗作的认知及变化。一方面可以拓宽《全唐诗》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为全面了解该时期朝鲜的形象,研究中朝两国的文学交流以及朝鲜汉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2021年03期 v.32;No.135 148-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陈多友

    <正>陈多友(1964—),安徽淮南人。先后就读杭州大学(学士)、吉林大学(硕士)及中山大学(博士),日本国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暨亚非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日本游沪派文学研究》等各类著述40余部;

    2021年03期 v.32;No.13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刘胡敏

    <正>刘胡敏(1974—),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获中美教育基金资助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外国文学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审稿专家;"海南外语"平台专家顾问、广东教材中心培训专家。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和希腊罗马神话。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项目、省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中华外译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2021年03期 v.32;No.13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