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是一部或然历史小说和侦探小说,其背景是一个假想的历史空间,即二战期间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锡特卡建立的一处欧洲犹太难民聚居点。故事详细记述了主人公通过对一起神秘谋杀案的调查而最终发现的政治阴谋。这部小说实际是一部"空间故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边界跨越与疆域控制,从中能够看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正统犹太人与世俗犹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代以色列国的缩影。本文专注小说中的空间因素(特别是阿拉斯加犹太人聚居点的孤岛意象和岛上的开戒界域),探索它们在犹太身份的形成与交涉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深藏其中的意识形态信息,包括作者对现实中的以色列国的讽喻性暗指以及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弥赛亚主义所持的复杂态度。
以最新的怀旧理论为视角,结合对怀旧与乌托邦两大理念的辨析,本文探究了吉尔曼在《她乡》与《我乡》中的乌托邦式怀旧建构,包括对理想化时空、社会纽带以及怀旧自我的建构。这些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象征性地补偿了吉尔曼在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但效能相对有限。原因之一在于现代性与家庭生活创伤给吉尔曼带来的强烈归属感危机,之二在于她缺乏与现实博弈的资本。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吉尔曼无法构建出一个贴近现实的精神家园。她跨越时空的逆袭貌似更加激进,其实折射着无奈与妥协。
主体性构建有赖于认同拉康所谓的"大他者"来获得自身的形象,因而主体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应地,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认同失败和主体分裂可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破坏的表征。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通过移居英国的悦子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回忆其原子弹爆炸后在日本长崎的经历,探讨时空移置下日裔移民主体分裂的社会文化根由。小说中二战后日裔女性在本土传统和西方世界中寻求认同时失败的结局,揭示出战后日本文化秩序自身的断裂和矛盾,以及海外日裔(特别是女性)在故土和西方均遭受的地理和话语上的双重边缘化困境。
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在遗忘的表象下,隐藏着虚假的和平、族群偏见,战争一触即发,这是出于偏狭的民族主义立场,源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自诩为国际主义作家的石黑一雄,其写作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谋而合。不同于其他战争小说聚焦于战争的进程,《被掩埋的巨人》在于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和平"——超越民族-国家局限,构建以和平共生理念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足点是和平共处,但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今天,仍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
经典的叙事学分析不仅揭示了使故事成为故事的叙事的存在还提供了把叙事作品纵向解剖的可能。借助这一工具又使得对各个叙事要素的孤立分析成为可能。同一个话语或者要素会因为其所处的叙事层级不同而分领不同的叙事功能,小说《集邮册》中的叙事正是通过"我"的多重功能完成了对事件的选取、传达和思考,并通过对"我"的强调来增强叙事风格。然而解剖式的分析某个要素的某种功能又常使人忽略其功能的系统性,忽视其在各层级之间的互动和在叙事中的合力。因此,在对叙事的讨论中不仅要对作品中的"我"的叙事功能做分析,还要指出其在总体层面上的诗学功能。
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这与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学科背景、体系化的研究理念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副文本理论研究的结构主义基础、理论范式的演化和叙述诗学体系的建构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梳理了热奈特副文本诗学的理论结构和理论假设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和克里斯蒂瓦互文性文本理论的承继脉络和发展历程,又发掘了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研究作为他叙述诗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理论地位。
自古以来,情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哲学命题,情感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情感转向"背景下的文学批评不仅利用情感理论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而且关注文学作品对当今人类世背景下各种复杂情感状态的揭示。"认知转向"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读者情感体验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情感叙事学"理论建构为情感研究打开了新的维度,也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卡尔·罗斯曼是弗朗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中主人公的名字,其姓氏"罗斯曼(Ro?mann)"的德文原意为"马人",预示着他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的本质特征。实际上,此名用意殊深,极有可能源于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经书中对"马"与"人"的书写隐埋主人公命运多舛的伏笔。此外,搭建《失踪的人》与《新来的律师》及《乡村医生》等卡夫卡作品中"马"的意象之关联,对于阐释罗斯曼的命名亦具有启发意义。
20世纪20-30年代风靡巴黎的神秘主义大师葛吉夫的思想来源是复杂多样的,他不但创立"人类和谐发展机构"传播第四道思想,还与旅居巴黎的几位女作者建立以修行为目的的学习小组——"绳子小组"。在修行教学过程中,葛吉夫与学员们在文学上找到了共同话题,进行神秘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的二维交流。小组成员则把个人发展与精神修行结合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一方面把葛吉夫思想内化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另一方面进行相互协作的集体创作实验。葛吉夫与"绳子小组"间文学创作与神秘主义思想的双向交流不但提高成员创作的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们文学创作的方式、主题和思想内涵。
19世纪初的英国,科技和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次出现了疏离和断裂。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解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末世一人》这两部小说,可以得出,无边界的科学研究和无敬意地物化自然在她看来最终会召唤出可怕的"怪物"和肆虐全球的"瘟疫",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可见,她对当时人类的科学野心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问题的担忧。在当下自然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后疫情时代,玛丽·雪莱对科学的道德边界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警醒可谓切中肯綮。
《莫克森的主人》是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毕尔斯在20世纪初期创作的智能下棋机器人短篇小说,对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伦理等问题都有预见性思考和想象。小说标题与机器人弑"主"的结局是对主人公莫克森人工生命进化观的讽刺。莫克森从欧洲近代哲学关于"机器—人工智能生命"的哲学探讨中建构了人工智能生命和进化的逻辑可能,然而他创造的下棋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生命进化中却失控弑"主"。故事以机器人弑"主"结局向世人提出警示,即在人工智能生命进化过程中,人性缺陷极有可能成为其进化中的负面因子,进而带来难以估测的失控结果。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表面上读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用文本世界理论来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主题可以起到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作用。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文本世界生成的二重性决定了诗歌主题诠释的"他治"原则,即诠释既要考虑到文本世界生成的内在属性,又要考虑到文本世界生成的外在因素,是一种文本驱动下读者和诗人跨越时空的互动行为。弗罗斯特诗歌中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为多层次功能推进,是从单层次功能推进到多层次功能推进的运作模式。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文本世界可以产生次级世界,而次级世界的产生亦是他诗歌主题的诠释和解读的切入口之一,因为诗歌中次级世界的产生可以引起诗篇焦点的移位,使得诗歌的主题思想或通过直接的方式或通过间接的方式显示出来。
威廉·华兹华斯,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英国"表现理论"诗学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他通过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发挥丰富的个人想象来歌颂自然、歌颂自然中的人,把英国"表现理论"诗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其次,华兹华斯善于从人与自然的结合上窥探"美"的真谛,在"美"的描述中表达对个体生命消失的怜惜,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的《露西组诗》便塑造了这样一位自然、唯美的少女形象。诗人通过塑造、描述"唯美"的露西形象,表达了他追寻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情感。本文从"表现理论"诗学入手,探究华兹华斯笔下《露西组诗》中的多重意象之美,即露西背后的"自然之美、理想之美和爱情之美"。
基于深刻的内在悲剧与丰富的外在痛苦,拜伦频频面向海洋、体验海洋、抒写海洋,并呈现以下特征:其一,拜伦将自己告别家乡、漂洋过海的苦涩体验反复移植到作品中,形成了其创作体系中以海洋抒写离别苦痛、渲染漂泊思绪的固定表达式以及世界文学离别与漂泊语境中的"拜伦模式";其二,拜伦赞叹大海的伟大与永恒,并以海洋的恒定性反衬人类的渺小、无助与历史的瞬间、易逝,黑暗被永恒吞噬的信心与个体无助徒劳的悲观交织;其三,拜伦热爱自然,渴求自由,海洋在其作品中既是自由(政治自由与精神自由、个体自由与普遍自由)的象征,又是自然的"精灵",具有鲜明的浪漫情怀、悲剧底蕴与泛神论色彩。海洋是拜伦的生命标识、精神象征以及创作的根本元素。
<正>刘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文论、中美文学文化关系、文化批评和西方现代戏剧,近十年来在A&HCI和CSSCI检索期刊发表各类文章近30篇。
<正>庞好农(1963—),重庆市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的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非裔美国学研究院荣誉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非裔美国文学和布克文学奖发展史。近年来主持国家基金项目4项,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1项,在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主要有《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2013)、《赖特叙事作品的恶之书写研究》(2019)、《"赖特部落"之性恶书写》(2020)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