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从迷茫到成长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青少年迷茫和成长的小说,也是一部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塞林格在这部作品中创造出霍尔顿心中以"麦田"为代表的象征空间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有着高山流水般的契合。探索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以"麦田"为象征的"异托邦"空间,及其对社会常规空间中权力流动的映射和批判,揭示常规空间中主流话语权力对人的"规范化"改造,从而使人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成为权力所压抑的对象。主人公霍尔顿正是以"异托邦"的视域看到了常规空间的真实面貌,从而完成了从空间边缘人到"异托邦""守望者"的身份转变。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思潮诞生于"十月革命"前后,以反传统的颠覆姿态出现,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具有重要进步意义。形式主义秉持反道德批评立场,聚焦于讨论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文学形式问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路阐述形式主义批评的非伦理化批评立场,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阵营中在这些关键术语上所用的不同表述方式以及这一理论思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进,可以更加完整地呈现这一批评思潮在文学意义产生机制上所做的探索,并评判由此造就的意义与影响。
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看,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变形是叙事的主题,变形的依据是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移说。不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在长篇小说的框架叙事中,除了传统的人叙事,还存在以思辨实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物叙事。其中,物叙事分为灵化叙事——主要包括人格化叙事与神格化叙事——和物化叙事(或拟物叙事)。有时,还存在复杂型叙事,例如灵化叙事与物化叙事掺杂在一起。
在安·贝蒂的短篇小说《两面神》中,那只含蓄又显眼的白碗被主人公深深溺爱着,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神秘感。小说从头到尾对这一物件的描写,使读者处处体会到"物"的强大力量。而正是这种物性的张力,作用于叙事进程,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安·贝蒂独具匠心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角度,突显了"物"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使该小说成为其物性书写的代表作而具有真实可信的审美魅力。
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短篇小说《查克·莫尔》采用双重叙事的策略。两个叙事的声音对应小说中事件发展的两条时间线:一条是"我"将菲利韦托的尸体运回墨西哥城,另一条是菲力韦托在日记中记叙的与查克·莫尔的奇异经历。双重叙事的策略使读者能够从多角度获得信息,在故事发展的参与度和明晰度之间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从而赋予作品更神秘的色彩,这是作品的表层文本。作品通过象征手法,折射出墨西哥在步入现代化进程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里,迷失在资本的商业化中,逐渐丢失了本民族原有的东西,揭示出墨西哥正面临的严重的民族文化意识危机和确立自我身份的紧迫性,这是作品的深层文本。通过双重叙述以及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作品的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得到巧妙呈现,达到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统一。
太宰治的《潘多拉之匣》突破了同时段文学创作的既定范式,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因肺病置身于战争生态之外且被送入名为"健康道场"疗养院的少年形象。本文借助叙述学理论,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无时性叙述等叙事元素切入,分析文本中出现的种种"悖谬"描写之下的严肃主题,以及与"悖谬"密不可分的肺病隐喻,深入探讨实际作者如何借用一个看似游离于战争之外的"局外"叙述者之口,表达自己的战争认识及其战后的社会适应,进而审视战时共同体于天皇制之下想要挣脱却又无法挣脱的战争枷锁。
托妮·莫里森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孩子的愤怒》聚焦于当代黑人女性身体遭受的隐性冷暴力,着墨于黑人女性身体在种族主义、白人文化、男权价值影响下的变化。莫里森借助身体叙事揭示了黑人女性身体遭受的冷暴力,她们的身体沦为可食用或可消费的满足欲望的客体,以此表达她对"后种族"的观点,即"后种族"意味着种族主义以隐性的、多变的、复杂的形式依然存在。
家(园)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家》(2012)的核心主题。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丽诺尔和莉莉都是渴望家(园)的寻梦者,她们家(园)梦破碎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们盲目认同白人的家(园)理念,把自己的人生世界局限在一种或是个人主义或是父权思想为主导的狭小空间里。从种族、性别和生态的维度看,《家》中人物的生活命运尤其是他们的家(园)体验揭示了莫里森的家(园)理想:一个有生命力的黑人家(园)绝不是一个封闭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隐私空间,它是一个特别关注黑人女性姐妹情谊、边界开放能容纳异己、其间充满生态关怀的社区化空间,它让人感到自由、安全而且相互关联。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大多肯定小说同名主人公秀拉离经叛道的恶中蕴含的积极力量。然而,在秀拉猛烈的颠覆下伦理美德的价值何在?文章以麦金太尔社群主义思想为理论参照,从德性、社群归属、人生叙事统一性三个视角分析小说主人公秀拉,并探讨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文章指出,秀拉虽力图建构自我身份,但其脱离所属社群的无根状态让她失去约束,从而肆意践踏黑人社群的传统与美德,其所追寻的目标也沦为空洞的自我。秀拉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缩影,秀拉式的自由主义者对黑人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的拒斥,也将让黑人群体更进一步陷入文化生存的困境。
在美国漫画逐渐从通俗文化卖场走入文学批评课堂的背景下,自传体漫画以其经典作品的严肃主题和精妙风格赢得了学术界的青睐,《鼠族》《欢乐之家》是该体裁中公认的正典。本文概况了美国漫画发展史,介绍了自传体漫画经典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并通过一个分析实例——自传体漫画经典作品中的照片处理方式——来展示该领域研究如何丰富我们对自传真实性的理解,从而倡议国内有兴趣的研究者探索这一有价值的领域。
儿童图画书的阅读通常是由父/母亲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因此双重读者(dual readership)是当代儿童图画书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成人和儿童在认知、经验、兴趣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如何实现对他们的双重讲述(dual address)是当代儿童图画书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戏仿是当代英国儿童图画书应对这一难题的重要策略,它包括对经典故事的戏仿和对经典绘画的戏仿。这种书写策略为双重读者进行不同的讲述,不仅制造出幽默和滑稽的效果,也为儿童和成人读者分别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文本意义和阐释空间。为了避免戏仿仅仅变成对成人读者的献媚,图画书作者和共读的成人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使儿童同样能够参与到戏仿的解码中。
西克苏在文学创作中主动将写作与绘画交融,主张文本内部既要保持语词叙事的特性和魅力,又怀有追求视觉艺术效果的野心。她对文学与绘画关系的探寻可谓一种"出位之思",并在此基础上实验性地进行"跨界之行",进一步挖掘语言叙事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对话和互证关系。由评价式反思到创造性构建活动,由简单的语图结合到文学虚拟作画,这反映了西克苏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思到行大胆创新的革新精神和美学理想。借跨界之机,西克苏成功地打破了纯粹的文字美或艺术美等单向度、扁平化评价标准的束缚,在流动多元、尊重他者、寻找不可能之可能等生命哲学思维的关照下,极大丰富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和绘画的诗学维度。
法国人文主义诗人杜贝莱的代表作《如尤利西斯那般幸福》和中国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创作年代、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却都涉及"失意"这个重大的主题,两首诗对于形象和隐喻的配置离不开对"失意"主题的探讨。此外,尽管主题类似,然而在情感演绎的过程中,两首诗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本结构特征。同样的主题表现为不同的文本结构,这种情形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样的原理可以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阐释?巴黎符号学学派代表人物格雷马斯的叙述符号学理论便是一个崭新而富有价值的方法,符号学研究的是意义赖以产生的符号间性。以符号学这门元语言为工具,对法汉两个诗歌文本进行"平行研究",一方面,从形象编码和叙述策略角度来证明二者主题的类同;另一方面,从文本结构方面来指明二者的差异,即前者体现出鲜明的音乐特征,后者则显示出绘画的特性。
在日本战后的反战题材或战争反省的文学创作中,山崎朋子的《望乡》及"南洋姐叙事"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久,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望乡》在中国各地上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望乡》既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之丑恶,也看到了有良知的日本人对战争的反省以及被损害被侮辱的"南洋姐"的人性人情之美。在改革开放初期,《望乡》对中国人日本观的演变、对读者文学趣味的转变、对此后中国文学创作由社会政治主题到人性表现主题一定程度的转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徐真华,1950年1月生于江苏无锡。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法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资深教授,先后受聘英国普茨茅斯大学、中央兰开夏大学名誉博士,获授"法国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和"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
<正>杨可,俄罗斯喀山大学语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外语教指委委员,广东省外语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欧洲语言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政治语言学》等俄罗斯核心学术期刊外籍编委;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一项,省级社科基金一项,省级教研项目两项;当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一项,省级教研项目一项。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