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学期刊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种美学现象,集文学、艺术、批评、政论于一身,曾在俄罗斯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文学进程。遗憾的是,作为文学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扮演着文学的自我认识功能的当代文学批评,其应有的分量还没有得到科学地描述和研究。文章以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十月》中的文学批评为例,尝试揭示大型期刊与当今文学进程之间的关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观介于功利主义美学观和纯艺术论之间,既肯定艺术的绝对价值,也认为艺术有其"观念性"和"倾向性",具有超出美学的道德和社会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称自己的创作是"高级现实主义"或者说"更深刻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他并不满足于自然主义式地、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的事实,而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现实,认为物质的现实应该向着精神现实"变容"。基督教思想及美学是贯穿他一生创作的审美偏好,他对绘画作品的评论以圣像画的创作和观看方式为批评标准,圣像画力图表现的不是此世的现实和人体的优美,而是指向肉眼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传达基督教的精神内涵和教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求艺术家具有"看"的能力、对不可见精神世界的洞见,即看见"更大、更广、更深的东西"的"视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判断的根据是基督教美学观,他对现实的看法根本上是宗教性的,他的"最高现实"概念是神学话语"变容的世界"的美学表述。
埃及作家叶海亚·哈基的短篇小说《温姆·哈希姆灯》,通过讲述一位埃及青年在欧洲留学期间及回国之后遇到多重挑战的故事,深刻批判埃及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宗教桎梏和封建礼教,揭露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和迷信。同时借其最后的成功揭示了当东西方文明发生碰撞,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是粗暴地用一种文明去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需要谨慎去融合与平衡。通过文本细读,以"单一神话"叙事模式原型为基础,对英雄冒险轨迹进行追踪和梳理,呈现了埃及世代相传的顽固陋习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碰撞,揭示了阿拉伯有志青年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中的无奈妥协。
索马里当代著名作家努鲁丁·法拉赫虽然在国外流亡多年,却始终关注并书写索马里人的身份问题。他的小说《地图》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欧加登战争为背景,展现了索马里孤儿阿斯卡尔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身份诉求与索马里民族、历史和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法拉赫的身份书写动因和《地图》中阿斯卡尔的身份焦虑及其对索马里国家身份追寻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小说的身份认同危机主题。法拉赫的身份书写动因与索马里的战乱以及他在国外长期流亡的无根状态息息相关,他通过阿斯卡尔的身份危机反映了他本人对个人身份和索马里国家身份的追寻和渴望,表达了他对索马里局势的担忧和他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纯诗理论是现代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是它的渊源流变问题,一直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调查。通过历史考古和综合音乐学、诗学的方法,可以发现,纯诗理论发端于十八世纪中叶,经过文艺上的唯美主义理论和纯粹音乐理论的准备阶段,纯诗最终在法国象征主义诗学那里获得成熟。象征主义诗人们在文学功能上,强调诗的美的价值,将其与真实的价值区别开来;在情感上,他们主张诗性的情感,将其与日常生活的情感区别开来;在本体论上,他们强调诗的音乐结构,但这种音乐结构并不排斥语词结构,因而诗的表意功能并未真正被抛弃。象征主义的纯诗理论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从法国向欧洲、亚洲的其他国家传播,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观念。
具有开放性特征的互文性理论十分重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范围可以延伸到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关系的研究,故可解读十九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和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作品的互文关系。两位大师虽生活在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他们同为巴黎的漫游者和观察家,不约而同地将巴黎作为创作背景;他们还有着类似的审美趣味,将丑作为灵感的来源,将城市边缘人作为作品的意象。这种跨时空、跨领域的应和为文学和非文学形式的互文性阐释提供了理想的范本。
蒂泽的阿多尼斯神话研究潜在地揭示了该神话的原型功能。概括该神话的原型特征,并运用原型的内涵及外延概念,可以阐明蒂泽的研究方法。探讨蒂泽所研究的阿多尼斯故事重述者与时代的关系,并对系列阿多尼斯作品进行分类,可以说明该神话的发展史、该神话题材文学创作的某种发展规律及蒂泽的诗学观,此即为蒂泽揭示该神话原型功能而产生的宏观效果。
隐喻的诗性源自其原创性、美学性及超常规性等特征,从而构成诗性隐喻。诗性隐喻有利于诗人展现诗意情怀,也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巨大的思维空间。散文诗集《沙与沫》意蕴精妙、哲思涌动、智慧隽永,不仅给予一般读者诗意的启迪和享受,也能让困顿彷徨者得到精神的慰藉和鼓舞。从"自由""孤独"及"生死"三个维度对《沙与沫》中的诗旨、诗本义进行认知分析,有利于深层次解读、评鉴和赏析其中的诗性隐喻母题。
"世界主义"哲学思想由来已久,历经不同时代,被不断解读。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提倡"跨越民族主义束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主义思想越发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加拿大著名"无国界作家"迈克尔·翁达杰依据其自身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世界主义思考。结合哲学家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构想,分析《英国病人》中反战反殖民呼吁的细节,尝试挖掘出文本中的世界主义倾向,并进一步探究翁达杰世界主义理想的不足之处。
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聚焦唐·德里罗的小说《大都会》中的物质书写,可以揭示物质叙事的双重维度。在高科技支撑的跨国资本主义世界,物质高度符号化导致社会紊乱和身份危机,社会话语对物质世界建构的凸显导致人们诟病该部作品存在物质性缺失的不足。但是对叙事隐形进程的分析却可以发现物质性并没有缺失,而是隐藏在物质叙事的暗流中,主人公埃里克在小说的两部分中分别体验了物质自我的唤醒和最终回归,以此反讽了人类超越物质、主导世界的狂妄,展现了物质的物质性与话语性的交融关系。
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天意》有两处具有主题揭示作用的情景反讽:在家庭空间中,凯蒂与外祖父母相互之间的情感投入有巨大差异;在社会空间中,凯蒂忽视自己职场的成功而沉湎于情场的失败。作为兼具英法文化属性的混血后裔,凯蒂既不愿融入以法国性为主导的家庭空间,也无法融入以英国性为主导的社会空间,处于身份感缺失的精神异化状态。文章从空间批评理论出发,探讨《天意》所体现的英国移民后裔精神异化现象,进而结合英国战后历史语境,指出小说中精神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二战后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注文学对人的影响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她倡导通过社群意识超越西方"自我中心主义"带来的危害,突破当代社会的文化局限。在文学创作中,她自觉践行这一理念,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所属社群的联系,主张继承传统,构建作家与前人的共同体。她的创作立足美国现实,深入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期望通过作品影响读者,改变世界,在道德层面对读者进行提升,进而构建作家与读者的伦理共同体,参与当代文化建构,其共同体思想具备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在政治、经济、性别变化的压力下,十九世纪晚期人们所期待的男性气概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男性气概被与帝国的存亡联系起来。这种变迁在英国作家赖德·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中有着明显体现。男人们在帝国的边疆摒弃了理性克制的绅士观,挣脱文明的枷锁,尽情杀戮,在同性社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男性气概,沟通过去与现在、自我与超我、自我与他者之间关于男性气概的本质认同。这种野蛮的男性气概既迎合了帝国扩张的欲望,又跨越了种族与文化的界限,暴露出男性气概与殖民主义之间既支持又对抗的复杂关系。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杰出的犹太作家,其所有作品都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经历的伦理境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人际伦理、犹太伦理、民族伦理和生态伦理四个方面探讨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天生的运动员》《基辅怨》《房客》和《上帝的恩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拉默德的小说蕴含深厚复杂的伦理思想,不但揭示人类面临的伦理境遇,而且还对人们进行劝诫,指明摆脱伦理困境的途径。
二战后德裔居民从中东欧地区被大规模驱逐并逃亡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在德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于二〇〇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征服土地》以"家乡"作为全书的核心概念,以丧失故土与新建家园为主题,通过描述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作为外来移民的主人公成长与融入之路,再现德国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
<正>~~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