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爱情诗集,它还涉及其它一些主题,比如宇宙、时间、永恒、身体、音乐、友谊、艺术、诗艺等,而且也不是稍稍提及或浅尝辄止,而是都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的。时间则是其中涉及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话题。对时间的演绎这部诗集的探索尤其精彩,尤其有深度。不论对线性时间还是对循环时间的探索,均使用了涉及行业的丰富隐喻。这些隐喻产生的机制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样的原理可以对它进行生动而有效的解释,拓扑学空间的等效演变原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拓扑学不仅仅解释了隐喻空间产生的原理,也解释了空间生成的一些文化含义,比如人是美的,可以永恒,是神的作品,也模仿神创造了诗歌小宇宙,艺术成为一种永恒的美,这些是当时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诗意体现,它的媒介和手段是拓扑学等效空间演绎等。
"空虚"意指一种缺场的状态,不仅在现代文学和哲学中广泛存在,也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元素。艾丽斯·默多克在《天使的时光》中通过宗教危机反观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构建了"空虚"这一主题。小说一方面以基督教的没落警示极度放纵的自由主义道德观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以佛教的启示展现了作家以东方智慧化解西方精神危机的愿景。默多克在赋予小说"空虚"感的同时,更是对时代内涵的揭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宗教空位期、伦理转向期与社会更迭期的复杂现实下,西方社会的空虚感显露无遗。通过对"空虚"的构建和化解,作家兼道德哲学家默多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之于其的必要性。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和文学都强调个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趣味与道德的同构关系。安·拉德克利夫的小说《奥多芙的神秘》将中产阶级爱好自然的艺术趣味与贵族阶级追求奢靡、炫耀的趣味和下层阶级满足于实用、粗鄙的生活趣味区隔开来,将优雅趣味与良好道德等同起来,体现出十八世纪后期已经拥有丰厚经济资本的英国中产阶级急切扩大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确立话语主导权的强烈诉求。
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里,疾病是故事的原点。在开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就处于从人变形成为大甲虫的非正常状态,更确切地说,处于疾病的状态。作为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主人公的疾病本身带来环境的不稳定性,即引发身边其他人的心理变形。而其他人的心理变形或心理疾病反过来又导致主人公的两次创伤以及最后的死亡。可见,疾病已经成为文本建构的元素,成为文本推进的叙述动力,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或叙事的进程。
《10■章世界史》中,朱利安·巴恩斯超越传统自然叙事常规,大胆地展开非自然叙事美学实验,采用了狂欢化叙述声音、错乱的叙事时序、蒙太奇式叙事空间和非典型化人物塑造。一方面,凭借这些反模仿的非自然叙事,巴恩斯在丰富传统小说叙事形式多样性的同时,推进了英国小说的非自然叙事进程,并以其独特的反传统文学创作颠覆了"小说之死"的预言;另一方面,通过革新传统写实小说封闭单一的叙事结构,作者挑战了读者的既定认知框架和阐释范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传统历史小说再现的线性化历史的真实性,为读者期待的线性化世界历史提供了消解式注解。
美国小说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在其代表作《她乡》中虚构了女性乌托邦社会"她乡",创造出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独特女性话语。该书不仅揭示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运作,如何让男性通过语言实现对女性的压迫,而且设想出一种新的性别模式,颠覆了父权文化中语言和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使男性的角色从合谋者转变为合作者。在女性同"他者"形成新的关系后,语言不再是男性实行强制支配的工具,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构建两性主体性的工具。
泰国小说的生成并非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一蹴而就。故事作为小说的核心内涵,有自身发展的历程:自古民间文学活动中,多种类型的故事以讲、唱和表演等形式传播;随着经贸发展,社会各阶层交流增多,不注重故事的宫廷文学从民间汲取营养,仪式与神圣性逐渐消减,故事性强且适于阅读的文学作品在十九世纪早期大量出现。十九世纪中后期,受西方影响,文学创作条件和状况发生变化,文人翻译、改编西方小说,进而发展到独立创作,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对泰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推崇,使小说的生成呈现"泰体西用"的特征。
在《微物之神》中,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跳脱传统小说的叙事逻辑,通过时间的倒错和空间叙事的构建,将故事里的卑微、反叛、无措、悲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罗伊运用这一套时空颠倒的叙事策略,通过空间细节的描写将断裂的故事串联起来,将二十三年的叙述空白填满。同时,小说叙事艺术紧密贴合故事中创伤的主题,聚焦在童年和成年瑞海儿之间转换,增强了小说的情节张力。立足于叙事学,《微物之神》的文本叙述特色可以从小说叙述时间的倒错、空间叙事的构建及聚焦转换等视审得以阐释。
《伊势物语》是日本第一部歌物语作品,其第六话和第九十六话讲述了主人公"某男"在原业平与女子藤原高子相恋私奔并以失败收场的故事。二人私奔失败的直接原因是高子的哥哥藤原基经和藤原国经的阻止。基经和国经之所以干涉,一则因为二人的私奔行为有违当时的婚姻制度,更因为私奔行为破坏了藤原氏的政治谋划。男子携女子私奔正是意欲破坏藤原氏的政治谋划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为,私奔失败后男子的表现是破坏目的失败后的情绪宣泄。从第六话和第九十六话可以一窥《伊势物语》中所包含的政治色彩。
"形意兼备"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象似性的指导是达到这个状态的途径之一,也符合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是,准确来说,文学作品中的象似性是有别于日常语言象似性的诗学象似,形式、意义、情感与审美的整合是诗学象似性与象似性的最大区别,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应以诗学象似性为参考。当然,诗学象似性未能将读者和语境等语篇外因素考虑进内,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The Woman Warrior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界关注。一九九八年漓江出版社和二○一八年新星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个汉译本,其汉译本同样具有研究价值。我们以法国学者贝尔曼提出的翻译文本变形倾向为框架,分析这一作品在回归中国语境的"回译"过程中两个译本出现的"变形",并探讨这些变形对于作者"美籍华裔"文化身份的重塑效果以及其身上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重现。
中国儿童文学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优秀作品进行外译是"走出去"的主要举措。我们从译介内容、译介主体、译介渠道与手段、译介受众等方面考察中国儿童文学对外译介的现状,可以看出其中的诸多不足:如该领域缺少世界性的外译佳作,翻译实践者和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外传播途径与交流有限以及国际市场受众定位不清晰等。然而,今日中国的儿童文学外译成效并不理想,并未充分实现其外译的初衷和目标,也未形成系统的儿童文学外译译介模式和传播路径。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因其真实独特的个性与科学智慧的侦探术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程小青在借鉴福尔摩斯形象的基础上,塑造了中国版本的福尔摩斯,即"混血"侦探霍桑,与福尔摩斯同中有异。二者都具有科学精神与文艺气质,但性格却不尽相同。福尔摩斯个性叛逆,而霍桑却温润谦和且极具人文关怀,显示出程小青在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背景下独有的艺术追求和美学风范。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以符号、密码为叙事轴心的小说对西方宗教、历史、艺术和文化进行全新的审视与重构。丹·布朗借助符码艺术的象征意蕴,揭示出西方传统文化的扩张性和排他性、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对立与融合、当代西方文化的多元价值和多重道路以及艺术传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等特征。通过对该文本的多维解读,符码艺术背后的西方文化特质得以生动呈现,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与文化的内在涵义和价值追求。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