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专题

  • 作为语言定义的脑文本及索绪尔语言观

    聂珍钊;

    从文本学领域来重新审视"语言"的概念,由此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脑文本"。通过语言同符号、语言同声音、语音同文字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出语言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文字是脑文本的书写形态。脑文本问题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理解"语言"概念是理解"脑文本"概念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在文学层面探讨类如脑文本与文学创作,脑文本到文学文本的转换机制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问题。

    2019年04期 v.30;No.124 5-1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与成长:《冬天里的姑娘》解析

    陈晞;

    菲利普·拉金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文学家,其小说《冬天里的姑娘》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年轻女性的成长历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小说主人公凯瑟琳作为战争中流亡到英国的难民,能正视自己的伦理身份,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做出艰难的伦理选择,用善良和宽容化解隔阂和疏离;另一方面,凯瑟琳和简基于女性身份以及她们的伦理选择,表现出新一代女性对传统女性观念的颠覆,经历了婚姻观、家庭观乃至人生观的嬗变。小说作者将女性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揭示出凯瑟琳的成长就是在伦理选择中成长。

    2019年04期 v.30;No.124 19-2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萧伯纳戏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的伦理解读

    刘茂生;罗可蔓;

    作为萧伯纳唯一一部爱尔兰题材的戏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通过讲述博饶本和杜依尔的土木公司到爱尔兰的乡村罗斯库伦进行土地开拓的事件,揭露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对爱尔兰的政治欺骗和经济掠夺。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剧中维多利亚时期爱尔兰人所处的伦理环境,剖析英国资本家的伦理选择以及当时英国人与爱尔兰人之间存在的伦理困境,进而解析萧伯纳构建"乌托邦社会"伦理理想的缺憾和其伦理理想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启明。

    2019年04期 v.30;No.124 29-3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文学理论与批评

  • 新型文学制图法:以《威尼斯商人》为例

    郭方云;

    如何将潜藏的文学空间结构转换成清晰直观的地图意象,多年来困扰着众多英美文学研究者。ArcGIS软件能将复杂的文学空间映射为可视地图模型,形成一种新型文学制图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以《威尼斯商人》为目标文本,该制图方法由规划、数据分析、表征和版面整饰四个步骤组成,其中目的、主题、形式和受众是规划阶段四个基本问题,数据采集、信息细分、文本空间定位和地图母本点要素的矢量化则是数据分析的重要步骤,表征时在智能系统的编辑区域输入标识的大小、字体、颜色等地理属性,版面整饰和方位修正后输出《威尼斯商人》的地图样品。研究表明,新型文学制图法可以将潜藏于字里行间的空间结构托出纸面,它既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显现绘制出了新的空间框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别具一格的阐释对象,具有相当广阔的研究前景。

    2019年04期 v.30;No.124 39-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构建德意志新文学:析赫尔德《论德意志风格与艺术》

    曾悦;

    赫尔德发表于文集《论德意志风格与艺术》的两篇论文《莪相》与《莎士比亚》,通过评论以莪相为代表的北欧民歌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戏剧,为18世纪下半叶德意志新文学的发展制定了纲领。赫尔德发现北欧民歌的古朴和英国戏剧的自然性与历史性,认为与法国和古希腊文学相比,北欧/英国文学的这些特性更能为德意志新文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北欧/英国文学与民族的关系同德意志文学与民族的关系具有同一性。通过构建德意志新文学,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得以建立。

    2019年04期 v.30;No.124 49-5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认知隐喻视阈下“达菲体”诗歌语言之辩

    付晶晶;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语言因雅俗并置、语法含混和语言陌生化的独异风格被评论家们称作"达菲体",对"达菲体"的评价因学院派诗人杰弗里·希尔的口诛笔伐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从认知隐喻的视阈分析"达菲体"的三个典型特征,介入这场关于语言差异性之辩,有助于更好地发掘文学话语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中认知的作用,揭示达菲语言更隐蔽的张力和复杂性,从而了解达菲的诗歌实践与语言派先锋诗学的相异之处。

    2019年04期 v.30;No.124 59-6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欧美文学研究

  • 从《长梦》探析赖特笔下的都市空间与黑人生存危机

    庞好农;刘敏杰;

    赖特在《长梦》里展现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里所遭受的政治欺凌和精神压迫。他从黑人社区的地域性、黑人经济实体的脆弱性和警察执法的违法性等方面揭示了黑人社区物理空间与政治空间的密切关系。这部小说并没有刻意渲染家庭空间对女性的束缚,而是从女性气质和传统空间的规约来探讨女性空间诉求的张力。此外,赖特以黑人作家特有的恢弘笔触,描绘了生存空间各异的男性世界,透视他们内心的演绎,把他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曝光;在放逐心灵的同时,赖特绵密细致地展现男性的烦恼,诠释种族主义社会环境里都市黑人男性的困境与悲哀。

    2019年04期 v.30;No.124 69-7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暴力与安全:论洛丽·摩尔小说的后“911”家庭式书写

    周凌敏;

    洛丽·摩尔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她的后"911"作品《楼梯口的门》和短篇小说《离开》《丢失的文件》以新型的家庭式书写再现了美国后"911"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摩尔在这三部作品中从后"911"家庭空间暴力、家庭生活暴力以及家庭安全威胁三个方面进行了"家庭式书写",反映了"911"事件对家庭成员的暴力影响,表明家庭式书写没有坠入"私人化"和"家庭化"的陷阱,反而彰显了家庭、国家历史和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2019年04期 v.30;No.124 79-86+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当下语境中的历史书写:《地下铁道》与新奴隶叙述

    刘露;

    2017年普利策获奖小说、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以奴隶少女柯拉沿虚构的"地下铁道"的逃亡之旅为线索,深度呈现了美国奴隶制的历史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回响,是典型的当代"新奴隶叙述"文本。小说不仅以新的方式书写了"识字"与"自由"两大主题,形式上亦呈现出传统与实验的交融,从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国黑人整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也呈现了自由一词在当下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对奴隶叙述这一题材形式上的可能性作新的探索。

    2019年04期 v.30;No.124 87-9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卡里斯玛与“有灵魂的无神论者”的长成——论《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

    刘贻伟;

    《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着力表现卡斯从一个有哲理性精神追求的年青人转变为"有灵魂的无神论者"的过程。其间,卡里斯玛型人物对他产生深远影响。卡斯曾追随过庸俗化的假卡里斯玛,也受到真正具有卡里斯玛特质人物的感召。在真与假的交织中,卡斯找到了处理宗教信仰与无神论间关系的中庸之道——既坚持无神论的哲学观点,又须肯定宗教经验的重要作用;要摒弃两者间表面的、无谓的争论,以平和包容的心态融合二者之精华。"有灵魂的无神论者"即是对此精到的概括。

    2019年04期 v.30;No.124 96-10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自然风景与心灵影像的交融——论劳伦斯诗歌中的环境感知主题

    陈瑜明;杜志卿;

    劳伦斯是位环境感知敏锐的诗人,其诗作中的环境意象沉淀了深厚的生命意识和自然的灵性,并非纯粹是作为"他者"存在的审美对象。结合劳伦斯个人经历以及他与生俱来和自然环境的亲密关联,从环境感知视角阐述诗人如何以非人类的身份与自然互通契合,并寻求自我存在之真实性。劳伦斯在自然景观书写中融入其本人作为审美主体的抒情和哲思,把环境感知作为内心自审的重要方式,彰显了一种自觉的生态伦理关怀。

    2019年04期 v.30;No.124 105-112+14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威尼斯商人》之改宗、宗改和英国民族国家意识

    陈伟彬;

    《威尼斯商人》中既可恨又可怜的夏洛克形象,不仅顺应了伊丽莎白时期观众对犹太人的偏见,还能够引起人们对宗教改革过程中经历过的种种宗教压迫和无奈进行反思。夏洛克父女最终都皈依基督教,反映了伊丽莎白时期天主教徒改信新教的选择,反射出英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倡导。由于改信新教与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息息相关,而灵魂救赎问题却一时难以解决,这给伊丽莎白时期的改宗者带来焦虑。《威尼斯商人》为这种焦虑提供了一个隐蔽的发泄出口。

    2019年04期 v.30;No.124 113-121+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 幸田露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范宏涛;

    幸田露伴是跨越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历史时期的大文豪。中国对幸田露伴的译介与研究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民国时代的萌芽期、第二阶段八九十年代的突破期和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期。幸田露伴在国内的译介与研究虽然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露伴研究方面体现了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将为国内幸田露伴的译介与研究打开新的希望。

    2019年04期 v.30;No.124 122-13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发端期中日儿童文学观的异同

    刘先飞;

    岩谷小波和孙毓修代表着中日两国儿童文学发端期的儿童文学观。二人均认为儿童文学应当承担教育功能,但岩谷小波更为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以及作品的娱乐性;孙毓修则偏重伦理教训,将儿童文学之"用"放在首位。"文以载道"观念支配程度的强弱以及对民间文学价值评价的时间差是这些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2019年04期 v.30;No.124 131-14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熊练;

    传统诗歌注重音韵格律,音韵格律体现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从音质、音调、韵和节奏四个方面比较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并依据音乐美学,评价两者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得出结论:汉诗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优越,非英诗可比;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英诗音韵格律表现出汉诗无法比拟的"非音乐性"。依据音乐美学进一步阐释,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乃汉诗善抒情、英诗善叙事的原因之一。

    2019年04期 v.30;No.124 141-149+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综述与评述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体系——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生态文学研讨会综述

    杨晓辉;

    生态批评研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其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从1995年前后的第二次浪潮始,研究者不再局限于英美学者,研究对象也从欧美国家扩及东亚地区。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生态文学研讨会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生态文学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以"中国生态批评话语之建构"为主题,与会者探讨了如何构建中国范式的文论关键词、如何有效消化西方文论、如何将生态批评本土化等现实问题。本次会议的创新点及亮点在于往建构中国生态批评话语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除了以往藉英美主流以攻玉之作之外,还有多篇阅读中国经典文本的深刻论文,并扩及日韩等与中国文化圈关系密切的东亚作家作品研究,而南亚、西亚生态相关议题之报告,更增添了此次会议的标志性意义。

    2019年04期 v.30;No.124 150-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