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自贸协定生效之后,非议不断。奥巴马也曾有过重谈的构想,但迫于压力作罢。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NAFTA重谈成为两党之争的重点议题。特朗普上台后,正式重启NFATA2.0谈判。经过一年半的谈判,三方达成新的美墨加协定(USMCA)。加墨两国在汽车原产地原则、劳工保护等方面作出妥协但保留了投资者-主权国争端解决机制。新版USMCA协议中加入限制北美各国同非市场经济体达成自贸协定的"毒丸"条款,重谈对美国、对北美以及世界经济秩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爱德华·卡尔思想价值的最大体现是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并为后来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回归路径研究更是集中展示了这一成就和内在逻辑,这个路径和逻辑沿着对国际政治认识论第一性的揭示、对理想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基础的现实原则解构和国际利益、道德单元和权力主体的辩论回归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理叙述而实现的。其中,爱德华·卡尔围绕理论与实践、愿望与现实、理性与经验这一基本关系,既有对理想主义潮流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现实的批判,又有现实主义对道德理性的纠正,同时也有对现实主义自身的自我否定,从而为解决权力匮乏的政治无力和权力政治的道德化这一两难问题作出了基础的论证,也进一步使权力这一核心内容从理论上回归了政治。
以中德新闻媒体2016年对G20杭州峰会的报道为研究语料,采取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考察中德主流报媒话语中对G20概念的视角化、态度评价和概念化。研究发现,中德媒体在G20概念建构中的差异大于共性:德媒视G20为"经济领先国的世界治理论坛",而中媒更多把G20看作"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概念认知上的差异使得两国媒体在G20视角化和态度评价上同样呈现明显分歧。
基于Schein的组织文化三层次模型和Hyland的元话语人际分类模式,界定中美金融企业文化陈述的构成要素,通过对比双方企业文化陈述中元话语的使用,从多个维度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元话语的使用对企业形象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美企业文化陈述的元话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中美不同的语言特点、政治文化传统和写作风格造成的;在企业文化陈述中恰当地使用元话语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形象。
运用马丁的适用语言学理论,遵循语言研究应介入/干预(intervene)社会进程的思想,通过观察、录音、转写,共收集了十场初始评估语料,按照马丁的交换结构系统对语料进行标注和描写,研究社区矫正初始评估话语的语类结构以及不同阶段的交换结构,旨在揭示社工话语的交换结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社工提供更多有效的话语选择和理想的社工话语交换结构模型,从而提高初始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从第二语言学习视角出发,分析外语学习型慕课(MOOC)的互动特征,然后基于常规慕课的类型,围绕互动这一特征,梳理出三种主要的外语学习型慕课,归纳为"学生-教师"型、"学生-学习内容"型以及"学生-学生"型,并对三者中的互动因素分别展开讨论。聚焦互动这一特征,进一步从第二语言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角度,对互动在外语学习型慕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中国外语学习型慕课带来的启示与挑战。
网络文本交流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二语课堂教学以来,就因其独特的交互形式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与面对面交流不同,文本交流具有"加工时间充裕""信息的可视、永存性""话轮间隔性"等特征。学界针对其二语促学机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意义协商、负面反馈、关注形式等方面,文本交流的二语促学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在分析文本交流二语促学不确定性的原因,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之后,对未来研究趋势作出了展望:今后的研究还需深化文本交流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同时也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采用多学科视角探讨其二语促学机制。
以Web of Science的1403篇期刊论文(含综述)、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三个类型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体上,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可分为萌芽期(1965-1994年)、发展期(1995-2011年)和繁荣发展期(2012-2017年)三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学科载体,各学科在研究内容上也各具特色。研究热点上,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集中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学习与教学法、不同身份的人二语习得研究等,需特别指出的是,国外十分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给中国相关研究与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道德经》多义词"身",构建其语义范畴。研究发现,在《道德经》中"身"共现七种义项:一个中心义项和六个非中心义项;义项之间通过认知转喻机制建立起认知理据联系,构成原型范畴,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呈连锁和辐射状的语义网络结构。多义词"身"体现三层语义:物质性、精神性以及物质精神的统一,是《道德经》所独有的范畴,也是揭示老子身体观的重要概念。
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网络虽各存不足,但两者结合可互补不足。通过认知参照点理论与概念整合网络的结合,可从不同社会语境、认知主体意图,分析"命运共同体"不同英译背后的认知理据,这对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也更具解释力。此外,基于修补后的理论与"命运共同体"的新译,分析"命运共同体"是否有必要做到译名统一。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拉开了盛唐诗歌的序幕,成为译介唐诗的开篇之作。这首诗虽仅有22字,但存在大量互文信息,由此也导致其英译文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基于对源语文本的互文解读,对多个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互文信息的契合对于理解和英译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沙汀所撰《困兽记》是一部描绘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分子挣扎与苦闷的长篇小说。自1945年出版以来,版本变迁比较复杂,但其中修改最大者为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困兽记》版本修改,在恢复历史原貌、调整人物塑造以及重构其情感故事方面皆有大删大增的改动。这种版本修改的背后,是左翼马克思主义写作范式与《讲话》以后所形成的"新的人民的文艺"之新范式之间冲突与调适的结果,蕴藏丰富的文学史信息。
商周之后,史官文秘等职事日益突出。史官职事中具有仪式化、制度化的口头语言形态的内容,同时,史官使用文字、载录文献、形成史书、编修史册的过程以及所保存的文字档案和文献,甚至史官的不同名称,都包含了不同的文学和文体信息。史官在创造和使用文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构建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构成了先秦史官所特有的具有审美因素的文学活动,体现了他们与早期文学的关联。
《六谕衍义》一书于十八世纪经琉球传入日本,在日本形成庞大的异本体系,被认为是"东传日本的道德修养书中流通最广,被最多人诵读的书籍",对日本社会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今在中国国内仅有国家图书馆藏有1721年在日本出版发行的《六谕衍义》刻本,可以说《六谕衍义》的原版在中国国内近乎散佚。通过论述"六谕"与"里甲制""乡约""家训"等明代乡村制度及儒家、法家的关联,不仅可以辨明"六谕"思想的源流及其于清代的发展,也可以更进一步说明"六谕"思想在明清时期深化扩展的情况,突出其作为儒教伦理道德思想的特性与重要性,为《六谕衍义》于中国国内的文化史研究乃至中日文化比较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青年亚文化到深受资本支配的大众文化的变迁。网络文学基于电脑和网络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别于传统文学,但中国网络文学没有往纯文学方向发展,却成为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从而具有复制性、类型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超级IP的出现形成了从网络文学到多媒介文化工业的产业链,一批经受了时间考验、备受读者喜爱的超级IP从类型文学中脱颖而出,并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入文化市场。
从巴黎公社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起源、传播与发展历经坎坷。马克思主义在法国传播初期有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由于盖德、拉法格和德维尔传播的是一个模糊的、零散的和非常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入法国后传播迟滞,发展缓慢。马克思的著作系统出版后,一群由哲学家索雷尔领导的作家们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法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在社会主义者内部也引发了激烈论战。盖德、拉法格和德维尔是法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法国的诞生和发展功不可没。
"数字维特根斯坦研究"现象形成有其因由。首先,信息哲学与"数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存在密切关联;其次,维特根斯坦哲学及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疑难是"数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发生的内在动力。从信息哲学角度来说,它从两个角度催生了这一现象:信息哲学的研究主题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存在契合之处;信息哲学的兴起激发了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媒介演变;在信息哲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趋势下,产生了"超文本"视角的"数字维特根斯坦研究";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角度出发,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争论和误解为"数字维特根斯坦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并由此发现,"一个维特根斯坦"理念越发变得重要。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学界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本体的反思是"数字维特根斯坦研究"现象所产生的根本原因。
起源于古印度文化的瑜伽以宗教修行术为初始面貌,在"视觉转向"带来身体解放与狂欢的现实背景下,却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解决身体焦虑的一个救赎手段。节食、整形等传统身体技术所带来的"身体暴政"使人重新回归到健康的主题,舒缓、柔美、健康的瑜伽则成为受人欢迎的新型身体技术与流行时尚,并带动了大量的瑜伽消费。然而瑜伽的本义和真谛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异,只占冰山一角的体位法和调息被误认为瑜伽的全部。瑜伽文化从精神流向了身体,从追求神转而满足人,从忘我出发走到极度关注自我的境地,经历着某种南辕北辙式的变迁。
英国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英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极具特色:课程设置既注重理论基础,又兼具实践性;课程师资采取"大学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模式;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教学模式多元化,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等。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大学切实发挥在创新体系中的动力和源头作用。通过对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形成对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启示:国家战略层面的机构设置及其到位运作是关键;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的融合;设定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遴选与培训科学、系统;课程设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服务与支持要到位。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国内刊号CN44-1554/Z,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从2019年第4期开始,本刊将进行栏目调整和版式革新,并从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改版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学术期刊。改版后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作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期刊,主要刊发外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国内刊号CN44-1554/Z,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从2019年第4期开始,本刊进行栏目调整和版式革新,并从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改版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学术期刊。为方便广大作者投稿,现将投稿注意事项敬告如下:1.改版后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作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期刊,主要刊发外国文学学科的
<正>~~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