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巡礼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正>一、师资队伍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批成立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朝气蓬勃教职工队伍,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如已故著名教授梁宗岱等曾在学院任教。今天仍活跃在学术界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校长、"南粤楷模"黄建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

    2018年02期 v.29;No.116 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角色参照语法理论再探

    梁雯;魏兴;张文霞;

    不同于传统语法理论和生成语法理论,角色参照语法理论基于功能观,适用于对形式多变的话语进行跨语言的语法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描述的充分性。该语法理论的描述框架,主要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在语法层面的各自表征及相互关系构成。其中,语义表征和语用表征在句法层面都有对应的成分。但该框架在语法模型中缺少音位维度,致使语法分析受到限制。在跨域、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趋势下,角色参照语法作为一种将形式、意义和功能整合的语法体系,有望为实验性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2018年02期 v.29;No.116 5-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基于事件视角的词类划分与伴随表达

    渠默熙;

    明确"事件"既可以表示事物存在的方式或呈现的情景,也可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变化、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等。汉语中伴随的表达以事件为前提,而事件的描写又以事件词为基础。事件词是那些可以表达客观发生的事件的述谓结构,如动词、形容词、事件名词、数词、叹词、介词、象声词。非事件词不能表达事件,如助词、量词、副词、连词等,但它们对汉语中伴随事件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帮助确定动作的时、体、态。

    2018年02期 v.29;No.11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运动事件“路径”单位语义范畴的隐转喻研究——以介词over为例

    杨露;梁燕华;

    基于Talmy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介词over编码空间运动和隐喻运动事件"路径"单位能力及其认知机制进行考察,以深化对"路径"单位语义范畴的识解。研究表明:介词编码"路径"单位并非单一概念,而是图式概念;介词over编码"路径"单位本质为路径图式,可表征不同维度,即零维(点)、一维(线)、二维(面);其编码"路径"单位认知机制为转喻,即在空间运动事件中,路径图式部分-整体转喻机制为over从不同维度语义范畴编码"路径"单位提供理据,部分-部分转喻为不同维度"路径"单位语义自然识解提供概念可及;在隐喻运动事件中该转喻机制则需以隐喻投射为前提。

    2018年02期 v.29;No.11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形式空间化假设”与汉字结构意象图式分析——基于《新华字典》(第十版)收录汉字的讨论

    刘婧;李瑛;

    从认知的视角,对《新华字典》收录的汉字及其结构进行了穷尽性分析,并对汉字结构中主要的意象图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类和讨论,进一步论证了空间是人类概念结构形成的基础,得出汉字结构主要体现为静态性意象图式特征的结论。该结论修正了Lakoff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重动态的特征。

    2018年02期 v.29;No.116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翻译学

  •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再思考

    胡桑;

    现代西方诠释学因其探究文本理解过程中的"意义"问题而备受翻译理论界关注。通过对三种不同形态诠释学的分析,指出译界对本体论诠释学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对方法论诠释学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并适当结合翻译实践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文本意义包括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会意三部分。译者以文本自身作为第一理解对象,通过"语词-文本"循环、"文本-历史语境"循环和作者语境还原法,尽可能准确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意图难以完全精确还原、译者主体必定带有"偏见"进行理解等原因,翻译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个创造性极其有限。

    2018年02期 v.29;No.116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中西字幕翻译之历史“沉浮”

    邓微波;

    得益于数字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以及字幕镶嵌技术等的革新与进步,中西字幕翻译实践日趋繁荣;而伴随二十世纪以来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字幕翻译研究的地位亦实现了由"沉"至"浮"的转变。从实践、原则及研究三方面对字幕翻译的历史地位变更进行研究,并对其"沉"、"浮"之因加以分析。

    2018年02期 v.29;No.116 45-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复社译本《西行漫记》的翻译学解读

    阳鲲;

    斯诺作品《西行漫记》在中国现代史上地位特殊、重要。它是由中国人翻译的一部译作,是译者和原作者共同造就的不朽之作。从翻译学角度对《西行漫记》进行解读,分析翻译它的历史成因、译本的特点、原作者和翻译赞助人的关系、翻译赞助人和译者的关系,可以加深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经典著作,也是对现有《西行漫记》研究的有益补充。

    2018年02期 v.29;No.116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台湾地区高等院校校名英译问题探析

    程华明;

    在159所台湾地区高校的校名英译中,专有名词多数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翻译,学科名如科技、技术等英译不够统一。"大学"全部英译为"university",翻译较为一致,而"学院"的英译则多样化,且有升格翻译问题。故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仍需进行规范化,以实现教育对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

    2018年02期 v.29;No.116 58-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外国文学研究

  • 威廉斯“可变音尺”说的渊源与意义——评傅浩《威廉斯诗选·译者序》

    李国辉;

    傅浩的《威廉斯诗选·译者序》对"可变音尺"说的发生史进行了探索,发现奥尔森的"投射诗"理论与"可变音尺"说存在联系。"可变音尺"说实际上有更早的渊源,可以进一步探讨。通过对威廉斯诗学的回溯以及对新出文献进行的年代定位,可以发现"可变音尺"说肇始于1917年,威廉斯在《美国、惠特曼和诗歌艺术》一文中主张自由诗是一个错误命名,之后威廉斯多次要求诗体的秩序和节奏单元的灵活性,强调诗行的重要性,并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确定了"可变音尺"的术语。威廉斯"可变音尺"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本体论自由诗理论的新发展,摆脱了英诗音律,寻找以美国口语为基础的新韵律,树立了分行在自由诗形式中的中心地位。

    2018年02期 v.29;No.116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拉里的家宴》:现代焦虑的伦理书写

    黄宁;

    《拉里的家宴》是当代加拿大著名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焦虑为中心伦理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现代人在拜金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伦理环境中所产生的焦虑。它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阐释小说中的各种伦理焦虑现象,分析导致它们存在的伦理原因,并解读拉里为缓解焦虑所作的伦理选择,最后得出结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很多中产阶级男性因为遭遇各种生存压力,导致精神世界面临巨大的伦理焦虑,内心的和谐稳定受到严重影响。

    2018年02期 v.29;No.11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自由与公正:多克特罗小说中的政治反思

    袁杰;

    E.L.多克特罗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关注外部社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历史与虚构融合而闻名,生动描绘了美国20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这些多数与政治有着密切关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移,社会各个层面都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但是多克特罗认为,美国社会的政治权威与社会不公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国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作为一位极具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多克特罗通过文学作品再现的历史,是对官方叙述话语的增补,是对边缘群体关注的呼吁,是对社会普遍公正的诉求,也是对美国现代政治的反思。

    2018年02期 v.29;No.116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莎士比亚戏剧中大写字母“O”的视觉象似性分析

    张建丽;

    为了弥补过往象似性研究对于字母视觉象似性维度关注的不足,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莎士比亚全集语料为例探讨其中大写字母O的视觉象似特征。结果发现,在莎剧当中的大写字母O可以表征三类具有视觉象似的对象:天体、人体器官以及抽象概念。这一发现在认知文体学上以及对于莎士比亚研究均具有学术意义。

    2018年02期 v.29;No.116 84-8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外语教育研究

  • 任务型语言评估(TBLA)的原理、模式与开发

    刘会英;

    任务型语言评估(TBLA)测试为应试者设置了目标和情境取向的挑战,促使其调动认知技能、语言技能和学科领域相关知识完成任务。它有多种不同测试评估模式,包括直接系统参照性和直接表现参照性测试,基础能力和聚焦任务模式,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等。TBLA的开发涉及课程和具体试卷设计两个层面,并需要分步骤进行。从整体上把握TBLA的发展脉络、理论根基及开发应用,可以弥合任务型语言教学与评估之间的沟壑,及时为教学反馈有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任务型语言学习的教学效果和促学价值。

    2018年02期 v.29;No.116 90-9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汉英顺序双语者的英语能力和创造力相关研究——基于临界点理论

    蔡晨;

    基于临界点理论的相关假设,运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中国汉英顺序双语者的创造力进行测量,然后将结果与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1)受试者的英语能力与他们的创造力具备显著的弱相关性。冒险性、好奇性和挑战性都和英语表现密切相关,但想象力则不相关。(2)英语学习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并不一致,在创造力整体水平、好奇性和冒险性两个分项上,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习者要远高于英语水平较低者。结果表明,顺序双语者汉英水平的不均衡制约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但他们如能将英语水平培养至某一程度,其创造力也能同双语优势学习者一样发展至较高层次。

    2018年02期 v.29;No.116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政治与法律

  • 论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龙著华;吴静煌;

    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如发生人身、财产损害事件,确定活动组织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边界,是判断组织者有无履行安保义务,进而确定责任归属以及责任大小的重要因素。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出发,结合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从时间、空间、对象三个维度去明确活动组织者安全保障义务的边界及其内容,有效预防、公平解决相关损害赔偿纠纷,既有利于安全保障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中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2018年02期 v.29;No.116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的困境与思考

    吴梓燊;

    个人信息关乎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2017年出台的《民法总则》为顺应社会的呼声,首次提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学界通说认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是人格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大多侧重于保护个人信息的人格利益,这种保护路径的前提在于相信人格权和财产权的界限是绝对分明的。但当个人信息如同商品被运用于商业领域,使得个人信息在具有人格利益的同时也具有财产利益,对个人信息之上的财产利益究竟应该适用财产权的制度体系亦或者人格权的制度体系?不断冲击着传统民事权利分类理论,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关系。

    2018年02期 v.29;No.116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哲学与文化

  • 冈仓天心的艺术思想与庄子哲学

    张谷;

    冈仓天心的艺术思想接受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影响,如接受了"气韵生动"的艺术观,用庄子的气论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强调艺术的超欲望、超功利性,把艺术理解为"无用之物的微妙作用",这与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一致;认为艺术鉴赏的最高意义是鉴赏者获得心灵开放、自我超越,而对作品任其自然,这一思想与庄子的"天籁"之境意趣相同。

    2018年02期 v.29;No.116 118-12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晚明功过格修养法的三教合一性

    杜梅;

    功过格是可记录善恶功过的簿册,源于道教积善断恶的修仙之法,属于善书的一种,明代袁黄更是借助功过格修养法教导其子修身。晚明功过格思想具有历史渊源,是由儒释道三家共同积淀而来;《了凡四训》中的功过格具有自求多福、自醒改过、至诚之心、谦逊之德的理论内涵,其理论内涵为儒释道三家共通之旨;晚明功过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作为修身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三方面展现了晚明功过格所具的三教合一性。

    2018年02期 v.29;No.116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高等教育研究

  • 确定问题测验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现状调查

    张倩;杨韶刚;

    "确定问题测验"(DIT-2)是新科尔伯格道德心理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突破了科尔伯格道德访谈法的限制,使得人们对个体道德发展的评定更加客观科学和易于操作。研究以DIT-2为测量工具,以811名广东大学生为受试者,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在个体利益和后习俗图式上得分高,在维持规范图式上得分低,呈现出功利与超越并存的特征;性别、专业、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学业成绩、独生子女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无显著影响。

    2018年02期 v.29;No.116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外国汉语学习者汉字书写偏误研究的特点与反思

    牛士伟;

    以1990-2016年175篇汉字书写偏误文献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数量变化的多寡将偏误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Corder(1974)偏误分析步骤基础上,从确定研究对象、搜集语料、鉴别偏误、描述偏误、评估偏误和解释偏误六个方面按照不同阶段阐述汉字偏误研究。发现未来研究应在被试的选择上更加多元。语料的自然性和真实性、语言的获取途径及数据统计的便捷性是搜集语料时的基本考量。综合运用使用频率和生成者能否自行纠正两个标准,分别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上鉴别偏误。

    2018年02期 v.29;No.116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5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