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巡礼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简介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原广州外国语学院中文教学组。1986年中文教研室开班专科层次的中英文秘书专业,开始中英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199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化系,开始本科层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2005年

    2017年02期 v.28;No.110 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怀疑/信任”的词类标注研究——兼论兼类词自指义项的释义模式

    杨旭;牛瑶;王仁强;

    汉语单语和汉外双语学习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尤其是如何处理兼类现象,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结合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辅之以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Sketch Engine汉语语料库对"怀疑/信任"进行使用模式调查。结果表明,"怀疑/信任"表指称的用法具有很高的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概括词"怀疑/信任"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动词和名词,因而大中型汉语和汉英词典应把两者处理为动名兼类词。汉语词典针对兼类词自指义项可有五种释义模式:转换释义、名性释义、最简释义、百科释义和不完整释义。最后对大中型汉语词典如何处理"怀疑/信任"给出了具体建议。

    2017年02期 v.28;No.11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二语学习影响认知老化的神经机制

    程凯文;邓颜蕙;黎明;

    基于认知老化的传统分类(正常老化和病理性老化),从流行病理学、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关于语言学习影响认知老化的研究进展,提出二语学习有利于延缓认知老化的假设。结合认知储备和脑网络两种视角,探讨了二语学习影响认知老化的神经机制,并从二语学习各项影响因素、是否有主效应、本土化等角度,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2017年02期 v.28;No.11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学术文本中“人称参与型评述序列”的语料库研究

    王月丽;

    学术文本往往以特定的语言型式,传递大量命题信息,同时对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实施评鉴。以语料库驱动的方法,探讨英美专家学术文本中人称参与型多元评述序列在型式、意义与功能层面上的共选行为。研究发现,学术文本以不同的"人称参与型评述序列"聚焦研究活动的不同侧面、突显学术研究的自觉性、创新点和可信度。在小句级阶上考察人称系统介入下的评述序列,能拓展学术文本分析视角,对培养学习者的读者意识和个人参与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7年02期 v.28;No.110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翻译学

  • 口译技能习得过程的描述研究——面向翻译专业学生的跟踪观察

    王丹;王斌华;

    采用面向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口译)学生的跟踪观察方法,描述口译技能的习得过程,探索口译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口译技能习得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征:翻译本科学生各项核心口译技能处于认知阶段,尚不能与更高阶段的技能进行联结,不能进入自动化阶段;翻译硕士学生能够进行口译子技能的联结,某些子技能已达到自动化;对本科学生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听力理解(非母语)对信息处理技能的习得构成阻碍,阻碍了向下一阶段笔记技能的迁移。此外,口译学习的最终效果亦与学习管理策略有关。

    2017年02期 v.28;No.11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翻译批评专业化途径探索

    郝俊杰;

    翻译批评专业化是翻译职业化与翻译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翻译理论建设与翻译批评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翻译批评专业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在翻译批评的整体视野不宽,队伍不稳,方法单一,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翻译界需要一种理论自觉,从队伍建设、理论建构、方法探索、伦理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翻译批评的专业化水平。

    2017年02期 v.28;No.110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中国多模态翻译研究述评

    许勉君;

    通过中国知网梳理多模态翻译研究成果,发现该领域研究文献总量少,主要集中在影视翻译和多模态翻译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零散。多数多模态翻译研究,尤其是影视翻译研究只是简单套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方法和内容大同小异,研究视角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结合国外多模态翻译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多模态翻译研究应加强多模态翻译理论建构、教学研究、实证研究、认知过程研究、中外多模态翻译对比研究和多模态口译语料库建设和研究等。

    2017年02期 v.28;No.11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非通用语研究

  • 日汉“耳”类惯用语的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钟倩;

    基于相关语料对日汉"耳"类惯用语的语义对比分析表明:(1)"耳"类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与其中心词"耳"的意义密不可分;(2)"耳"类惯用语的语义扩展主要基于耳朵的功能特征,通过以转喻为主,隐喻为辅的认知机制来实现的。(3)"耳"在日汉两种语言中所引申的语义范畴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汉两个民族在思维认知及体验上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日汉语也分别赋予了"耳"独特的含义。

    2017年02期 v.28;No.110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中国西班牙语专业学生语音层面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

    陈星;

    通过对中国3所高校197名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朗诵录音的分析,发现他们在西班牙语语音方面都存在一些语用失误现象。通过SPSS卡方检验,证实学习年限与语音层面语用失误存在着关联,为此教学双方都要对这种语音问题引起重视,避免因语音问题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017年02期 v.28;No.110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政治与法律

  • 论中国跨界污染治理中行政协助的制度构建

    黄喆;

    跨界污染治理有别于在特定行政区划内实施的环境污染治理,它必须以各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为前提。从中国跨界污染治理的实践来看,行政协助能够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合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但它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失范问题。为此,必须从跨界污染治理中行政协助的基本原则、主体范围、适用条件、实施程序、责任承担五个方面着手,实现跨界污染治理中行政协助的制度构建,以全面推进中国跨界污染治理的实施进程。

    2017年02期 v.28;No.11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解释论视角下的侵权死亡赔偿金制度

    郭慧;

    2009年12月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创设性地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侵权致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具体通过第16条、第17条、第18条以及第22条的有关规定,使死亡赔偿制度趋于完善。作为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核心,死亡赔偿金这一规定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议,司法适用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显然《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的规定并没有平息现实的喧嚣,反而使之前的争论愈演愈烈。面对死亡赔偿金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在社会上引起的诸多争议,通过解释论的方法对《侵权责任法》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阐释并加以分析,并结合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进而分析如何依据《侵权责任法》正确地适用死亡赔偿金制度。

    2017年02期 v.28;No.110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外国文学研究

  • 二十世纪末英国剧坛危机

    洪文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戏剧界面临经费紧缺的困境和商品化趋势的冲击,戏剧的文化根基也受到破坏,危机日益深化。这场危机发生在撒切尔—梅杰执政期间,保守党政权的经济、文化政策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英国剧坛的危机表明,戏剧艺术不可能超脱于政治现实之外,当代英国戏剧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为现行的政治秩序所左右。

    2017年02期 v.28;No.110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英国田园文学对工业化进程的困惑与思考

    张林;

    作为工业化进程较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是大力发展城市,还是保持乡村传统风貌?是大肆开发荒野,还是保留大自然的原生态?是保护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还是对之进行无情的宰割利用?是坚持素食主义,还是主张肉食主义?面对这些矛盾,人们曾一度陷入困境,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的关系等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这在英国田园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反映。鉴于人类面临生态问题的趋同性,英国的历史经验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警醒作用,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017年02期 v.28;No.110 79-8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中国文学研究

  • 转型期马华文学跨族裔婚恋书写的走向

    贾颖妮;

    转型期马华文学的跨族裔婚恋书写延续了文学传统中"婚恋-族群政治"的隐喻意义,在"同为一家人"的时代召唤下自觉表达华异文化互通的祈愿。由是,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异族,进入族际婚恋题材;"喑哑"的异族开始"发声";代际之间对异族文化的态度出现对立的声部,"华-夷"秩序得以修订。这种新的书写路向显现了在马来西亚走向发展与开放的特定历史阶段,马华文学如何通过族群关系话语的建构来回应并主动参与这一历史进程。

    2017年02期 v.28;No.110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书写与身份定位——以《喜福会》与《接骨师之女》为例

    盛周丽;

    依据当代空间批评理论,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是建立在个体空间记忆和体验之上的、关于祖籍国的想象,是作家通过空间设置与叙述寻求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在小说《喜福会》与《接骨师之女》中,城市、乡村和传统中式家庭组成了谭恩美眼中的中国,而她对其中的地理景观和人文环境的选择性描述以及对同一空间场景的不同再现均与其对华裔历史文化和记忆的挖掘与反思密切相关。因此,谭恩美创作的中国空间不仅揭示了华裔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更折射出渐趋成熟的华裔对自身族裔性的深刻反省。

    2017年02期 v.28;No.11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新闻与传播

  • 语言经济学观照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策略

    陈婧婧;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中国实施国际传播战略、树立国际新形象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各地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忧。用语言经济学的四个核心要素来剖析这一实际情况,建议中国各地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要采用通用性与差异性、吸引力与传播力、必要投资与节约成本、现实利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的创新策略。

    2017年02期 v.28;No.11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论新闻译者的把关行为与素质要求

    冯全功;

    新闻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翻译,主要在于编译或各种形式的变通是新闻翻译的常见形态,因而新闻译者被赋予更大的改编原文的权力。凡是涉及新闻信息增删、调整、结构重组以及控制新闻信息传播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把关。新闻译者有权利、有义务实施四种主要把关行为,即新闻选材把关、意识形态把关、新闻写作规范把关、跨文化交际语境把关。要实现把关目的,如维护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提高译文本身的可接受性等,新闻译者就必须有过硬的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新闻知识、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快速学习能力等。

    2017年02期 v.28;No.110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美国主流报纸对中国阅兵报道态度差异研究——基于评价理论视角

    李晓雪;黄滔;

    2015年9月3号,中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阅兵活动,引起了美国各大新闻报纸的关注。以评价理论的态度和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意义层面,对美国4家主流报纸有关中国阅兵的4篇报道进行分析,以揭示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差异,由此窥探美国主流报纸在对此活动报道中所体现的态度差异。

    2017年02期 v.28;No.110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哲学与文化

  • 广州街道命名的语言理据和文化内涵

    范新民;

    基于语言景观视角,考察广州街道命名,了解国际化大都市广州街道名的来源和历史变迁,探析街道命名理据和社会语言特征,领略和品味千年古城广州的广府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特色,进而了解广州的语言生态状况,对广东"新海丝"发展和智库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2017年02期 v.28;No.110 119-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清朝商人与江户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高薇;

    以清朝商人为主体的中日贸易为江户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满足了彼此的物质需求,而且延续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清朝商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成为江户幕府与官员的询问对象和民间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时在输入汉籍、传承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握清朝商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实态、独特性及其意义。

    2017年02期 v.28;No.11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外语教育研究

  • 跨文化语境中的第二语言社会化

    尹洪山;

    从语言社会化的角度看,第二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学习者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参与社会交际活动,学习者将目的语蕴含的文化信息内化为个体的知识系统。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第二语言社会化及其特点,发现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文化适应和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了个性差异,其语言社会化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个体学习经历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2017年02期 v.28;No.110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语境对英语词汇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影响

    林继玲;

    借用语境理论,设计两个实验,分别测试无语境、句子语境、语篇语境三种语境下,学习者对英语单词记忆或产生更准确的学习判断。实验1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语境情形,因变量为学习判断值和测试成绩。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语境情形,因变量为学习判断值和测试成绩。实验表明:无语境情形下词汇学习判断值与测试成绩低,但学习判断准确性高;句子和语篇语境学习判断值与测试成绩均高,但学习判断准确性都低。因此,语境有利于单词记忆,应提倡在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同时须防止语境所产生的学习判断错误现象。

    2017年02期 v.28;No.110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