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巡礼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前身为1956年广东省对外贸易学校经济系,历经数十载,于1997年成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4年由于学校学科调整,更名为经济贸易学院。在此期间,该院全面参与制定了中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学科体系改革方案等工作,为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02期 v.27;No.104 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经济与管理

  • 中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研究

    黄锐;陈涛;黄剑;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的金融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解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定价和资金对接问题,能够充分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广阔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从组织形式的视角分为电商主导、商业银行主导、核心企业主导、IT企业主导、物流企业主导、第三方平台主导等六种模式;其次从商业模式、数据基础、风险控制、盈利能力等四个方面对这六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中国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提出了若干建议。

    2016年02期 v.27;No.10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东盟服务业IFDI的区位因素研究

    何元贵;田艺帆;

    IFDI(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与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应,表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以东盟十国作为研究样本,着眼于服务业,实证分析2000年到2011年间东盟国家服务业IFDI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东盟国家的市场规模、服务业集聚程度、政治稳定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对东盟服务业IFDI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服务业集聚度的影响最突出,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商业存在有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就东盟国家如何改善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以吸引服务业外资提出相应建议。

    2016年02期 v.27;No.104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地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之谜——基于税收任务刚性约束效应的实证研究

    刘明勋;冯海波;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支出需求刚性、税收任务与地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在支出需求刚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任务,倒逼地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然后运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8~2014年的数据样本,采用多种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这一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税收任务对地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机制确实存在,地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存在"此消彼长"关系或者说"替代"关系,非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器"。

    2016年02期 v.27;No.104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外国文学研究

  • 谭恩美小说:故国记忆重组与华裔自我认同

    许锬;林玉霞;

    在集体记忆理论的视阈之下,华裔作家谭恩美对于中国的关注实为华裔对族群记忆的重构与创新。逐渐觉醒的族裔意识促使谭恩美等土生华裔尝试从家族叙事中找寻、重建华人移民的过去,而后者则重新唤起了土生族对于华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在想象中,谭恩美凭借其所构建的"中国"弥合了华裔历史、文化的断裂,并通过对族群记忆的重塑表达了其对华裔自我的理解与思考。

    2016年02期 v.27;No.104 31-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论洛伦·艾斯利科学散文代表作中的生态意识

    张建国;

    洛伦·艾斯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散文作家,美国当代生态思潮的先驱之一。在其四部科学散文代表作中,他消解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论,强调人类是生态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同时,他批判机械的自然观,揭批人类近现代以来对非人类自然万物的僭越行为,倡导人类以谦逊态度尊重和关爱野生生物,主张融合各民族古今合理的自然观,以生态伦理原则指导与非人类自然万物的关系;而且,他揭示科技的双刃性以及科技文明的误区,力主通过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来约束科技的运用。这些生态意识具有前卫性和建设性,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016年02期 v.27;No.10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论《喧嚣与愤怒》的思维风格——基于语料库的词丛和概念隐喻分析

    谌晓明;

    通过对《喧嚣与愤怒》中的四字词丛和概念隐喻分析可以发现,四个主要叙述者在习惯表达和想象理性上展示出彼此各异的思维风格。班吉的反复哭诉和挫败情绪带有自闭倾向,其话语中的方向隐喻和实体隐喻反映了他直观的本我型心智模式。昆丁部分中高频度的时间、目光和称谓词反映了他自我裂变型的人物心理,他过度沉溺于时间隐喻和家族荣辱,他的自我毁灭表明了其超我型的思维风格。杰生对于物质和他人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将亲情视为纯粹的金元关系的概念隐喻表明了他思维中的强烈的自我偏执倾向。迪尔西部分中自我的缺位与方位词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她作为服务者和调停者的双重身份,她天使般的存在给腐朽、垂死的康普生家族带来了希望。

    2016年02期 v.27;No.104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顿悟·自省·迁徙——论“马纳瓦卡”系列小说的“寻找”主题

    关银霞;

    "寻找"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之一,也是贯穿"马纳瓦卡"五部曲的一条主线。在本系列作品中,玛格丽特·劳伦斯细致刻画了五位不同年龄、职业、阶层和地域的女性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寻找自我,极力构建独立身份的漫长旅程。《石头天使》中的哈格在寻找中顿悟生命的意义;《上帝的玩笑》中的雷切尔通过自省寻找生活的出路;《占卜者》中的莫拉格通过空间上的迁徙寻找身份认同。这样的主题呈现方式既彰显了"寻找"在女性认识自我和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也折射出劳伦斯对加拿大女性生存困境及出路的深刻思考。

    2016年02期 v.27;No.104 52-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语言测试伦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启示

    甘凌;夏纪梅;

    语言测试是一项利益相关性很高的活动,牵涉到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伦理问题,但国内语言测试学界对测试伦理问题重视不够。基于测试伦理和效度的关系,对语言测试者伦理问题(测试者责任、专业化、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和语言测试环节伦理问题两大方面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伦理问题对中国语言测试研究的启示,希望唤起语言测试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016年02期 v.27;No.104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经验互联和句法自同构:英语过去时多义关系研究

    王瑞杰;

    英语动词过去时有时间指称、虚拟性和语用缓和等多种意义。经验互联是英语动词过去时意义扩展的理据,这些不同的感应概念都通过"距离"这一意象内容得以阐述。语用强化使得多种意义固化下来。Greenberg的句法自同构的实证研究佐证了我们的分析。关于英语过去时多种意义产生过程,经验互联是因,句法自同构是果。

    2016年02期 v.27;No.104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Rasch模型在中国应用研究回顾

    李久亮;

    自提出至今,Rasch模型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教育与心理测量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应用语言学界利用Rasch模型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发现该模型主要用于语言测试研究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测验等值和测试信效度等。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在Rasch模型的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分析与总结该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希望对中国应用语言学界有所启示,并为有兴趣利用Rasch模型开展研究的读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6年02期 v.27;No.10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非通用语研究

  • MTI口译课程听辨教学素材难度分级

    刘先飞;

    为了在MTI口译课程中的听辨教学阶段树立学生的语篇意识,应当有针对性地选用难度逐步递增的教学素材。每一语类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建模→巩固→压力测试三个阶段,而各阶段素材难度的分级,应当以长度、语速、意层、专有名词密度为标准。

    2016年02期 v.27;No.104 79-8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日语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

    邱林燕;

    日语中如「開く―開ける」类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有利于解释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及相关问题。典型的自他对应动词句表现同一事件,以与之连用的名词为中心轴,共筑"因果关系",分别占据"因果关系事件认知模型"的起因部分和变化结果部分,且两者之间存在邻接性相互联想关系。

    2016年02期 v.27;No.104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西班牙语非典型带“se”动词中“se”的功能探讨

    何嫣;

    传统观点认为西班牙语非典型带"se"动词中的代词"se"起强调作用,但这一观点并无法全面解释50多年来其称谓不断变化的语言现象。根据Vendler的行为四范畴理论通过分析非典型带"se"动词的体貌信息,然后以Pustejovsky建立的动词内部结构图为起点,分析"se"在结构图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发现该代词作用在于划分行为体貌,指明行为由完成体转变成状态体。

    2016年02期 v.27;No.10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哲学与文化

  • 也谈近世日本武士的生死观——以《叶隐》为中心

    韦立新;陈斌;

    《叶隐》是日本近世武士道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承袭战国时代传统武士道思想的名著,其在很多方面与江户时代著名儒学家、兵家山鹿素行所提出的"士道"思想大相径庭。虽然在江户时代未能公开出版,但通过手抄、口传等方式,一直得以传播和延续。尤其是在昭和前期由于军国主义者的大肆宣扬,使其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主从关系认识和生死观等思想,对当时的日本军民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叶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包裹在武士道表面的儒家思想,接触到其生死观等核心意识,为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思想文化提供更多的线索。

    2016年02期 v.27;No.104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历史的脉象——李约瑟的中医文化观

    杨帆;

    医学卷是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六卷。从写作主线、结构和内容可以看出,李约瑟基于现代西方医学标准,对中草药和巫医有意忽略,对炼金术却比较重视,而对中医文化则存在三个误读,即认为"六疾"观胜于五行,"症"不科学,中医不治急病。引入科学知识社会学方法论,从范式转变、科学多样性和社会建构三个方面解析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的史实筛选和文化误读,则可以反驳李约瑟的现代医学标准:李约瑟套用西医标准来评判中医,势必无法抓住中医文化的本质。

    2016年02期 v.27;No.10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翻译学

  • 接受美学翻译观与生态翻译学的关联与借鉴

    陈金莲;

    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译者、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三个层面对接受美学翻译观与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译者地位和译者素质观点具有融通性;翻译原则的生态影响具有近似性;翻译方法的操作实践具有共通性。这样相似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它们在理论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借鉴。

    2016年02期 v.27;No.104 111-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论亚当·斯密之“看不见的手”的隐喻认知流变

    郭安琪;

    变化万千的社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经验,而经验又影响个人对于隐喻意义的理解。"看不见的手"的隐喻认知流变也折射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进程。在西方,这个源于圣经的词被亚当·斯密写入《国富论》之后,通过政治家和经济家们的引导,由古老而神秘的"上帝之手"逐渐演变成市场经济的代名词。在中国,由19世纪严复的不译,到成为今天的经济学术语,后来又被一些媒体书商随意引用。这些现象在某些程度上说明一个隐喻意义的固定是相对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个意义会随着社会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由于个人经验决定意义判断,在缺乏特定经验认知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误用的现象。

    2016年02期 v.27;No.104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外语教育研究

  • 英语语音教学中电影片段和语音教材效果比较研究

    黄丽娜;刘莹;

    以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用以考察电影片段和语音教材两类练习材料对学习者英语语音技能习得的影响。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1)电影片段能够提高学生的音素、节奏和语调意识,更有助于他们提高节奏和语调的水平;(2)语音教材练习能够提高学生音素、语调意识,却不能够提高他们的节奏意识;(3)两种材料对培养学生语音语调听辨和音素发音能力方面没有差异。此发现为如何根据语音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

    2016年02期 v.27;No.104 126-1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基于交互作用阅读图式的外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李静菲;王慧敏;

    依据交互阅读模式及社会文化图式理论,结合大学英语报刊阅读限选课的实际,基于交互作用阅读图式的外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得以建构,并被应用于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英语高级班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阅读水平测试的定量分析,证实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显示交互作用阅读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外语报刊文章的阅读兴趣,使得外语报刊阅读成为一种课堂之外自觉的阅读习惯。

    2016年02期 v.27;No.104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深层外语学习法述介:课程论的视角

    刘会英;

    深层外语学习法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涂尚(Franois Victor Tochon)教授首倡的一种外语学习方法。教师通过教学协议和问责制管理学习过程与结果;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语言互动自主决定并完成学习项目。基于开放系统理论和复杂理论,涂尚教授开发出IAPI教学模型,有效的教学组织工具,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及以学为本的课程评价方式。深层外语学习法关注语言学习者的整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多维度全面发展,是对传统语言教学法的一场革命,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外语教育的主流范式。

    2016年02期 v.27;No.104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7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