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巡礼

  •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加拿大研究中心

    <正>加拿大研究中心是全国42家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之一,源于1989年成立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加拿大研究中心,是广东地区第一所也是我国较早专门从事加拿大教学研究的机构。

    2015年06期 v.26;No.102 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 唐小松简介

    <正>唐小松,男,湖南人,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7-2008)。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

    2015年06期 v.26;No.10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政治与法律

  • 两岸现行相互认可与执行民事判决法律制度的分歧及其解决路径

    袁泉;

    解决区际民事判决的认可与执行问题,我国目前没有采取统一制定区际私法的立法模式,而是采用一对一分别解决的方式。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现阶段实行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域,故而两岸在认可与执行民事判决的范围、民事判决的审查方式与审查标准以及在已被认可的民事确定判决是否取得既判力等法律规定上均存在分歧。两岸应该尽快共同签署民事判决的相互认可与执行协议、完善两岸各自现有的单边立法以及建立两岸司法机关定期会晤和沟通的专门机制,以彻底解决两岸民商事判决相互认可与执行中所存在的法律制度缺陷的问题。

    2015年06期 v.26;No.102 5-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论健全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的多维价值

    李俊宏;杨解君;

    健全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对于国家、民族、国民以及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有着多维价值。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的健全,于国家、于民族、于法治、于国民均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更是推动历史前进、因应社会生活动态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的健全,不仅具有理论层面的跨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层面的多领域实践应用价值,而且在对外实现文化安全保障和对内平衡各方利益等重要方面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之,健全我国语言文字法律体系,是发展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现实选择与历史必然。

    2015年06期 v.26;No.102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外国文学研究

  • 平民文学公共领域与英国宪章运动

    肖四新;

    哈贝马斯认为,文学公共领域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前身和雏形,而像英国宪章运动这样的平民公共领域则"卸下了其文学外装"。但工人阶层的文化状况表明,宪章运动前的英国不仅具有形成平民文学公共领域的条件,也的确存在过以工人阶层为主体的平民文学公共领域。只是它在形式、机制与内容上,与资产阶级文学公共领域存在差异,而渐趋平民化、大众化、多元化与政治化。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文学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在激进活动被严格限制的年代,它以文化的形式为宪章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培养了大批具有批判性和自律性的公众,为宪章运动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进行提供了保障。

    2015年06期 v.26;No.102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阿根廷民族主义思潮对高乔诗歌研究的影响辨析

    陈宁;

    20世纪初期,阿根廷精英阶层的一部分人认为欧洲文化的冲击正在毁灭民族文化,挽救后者是自己的使命。作家和学者们不仅通过文学作品的写作参与历史和民族性的建构,对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也被置于民族主义语境之下,成为建构历史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手段。高乔文学研究者以"民族—国家"理念为基础,试图在语言、种族、历史传承等诸多方面赋予高乔诗歌以史诗属性,幻化出"一个民族创造一个文化"的虚假的血缘同质性和文化的古老传承性。

    2015年06期 v.26;No.10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影响研究的复归与转向

    刘小晨;刘介民;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作家常常选取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题材,通过自己的新感觉,赋予它新的形式和文学生命。"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文学关系的探讨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影响与接触,二、影响与关系,三、影响与翻译,四、影响与美学,以及影响研究的转向与复归等问题。

    2015年06期 v.26;No.10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返回自然的乌托邦——论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的空间叙事

    沈永英;

    在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中,沙漠的生存空间代表了沙漠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拉拉为代表的沙漠"蓝面人"被迫逃离沙漠自然空间而进入都市空间,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只能在"缝隙空间"中生存。但是拉拉和努尔后来却选择了抵抗、摆脱都市空间的资本主义殖民性以及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重新返回沙漠自然空间。这种空间叙事勾勒出漂泊者的国族想象,体现了弱势群体文化自我认同的乌托邦色彩。

    2015年06期 v.26;No.102 31-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基于海外儿童汉语教材分析的词汇研究

    张丽;

    从总词种数、难度等级分布、共选词等方面对比分析了3套华文教材与3套非华裔汉语教材。发现华文教材中总词种的数量及离散程度均高于非华裔汉语教材,而非华裔汉语教材的词汇难度等级分布则优于华文教材。两类教材共选词的难度等级均优于各教材所有词汇的难度等级,但两类教材共选词的取向不同。两类教材共选词的词类分布基本一致,但华文教材的更丰富一些。由此,建立不同类别等级的词汇大纲、参考共选词以减轻选词离散现象、加强选词本土化的因素,以促进海外儿童汉语教育。

    2015年06期 v.26;No.102 35-4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的主体间性构建

    马嫣;

    从社会-功能的视角,主体间性可以看成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中"I"类、"we"类和"you"类标记语具有不同的话语功能并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体间性,它们以"we"类为过渡,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主体间性渐变连续统,由此主体间性的构建框架可见一斑。

    2015年06期 v.26;No.10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网络文字会话的多模态隐喻策略

    李兴忠;

    网络文字会话通过多模态隐喻构建类似于自然会话的语场、语式。隐喻的使用是一种会话策略,分析语料发现,常用的隐喻策略有:(1)空间隐喻,以量度词"长/短"投射情感、态度域;(2)时间隐喻,以"时间长/短"为始源域投射情感、态度域;(3)图像隐喻,以电脑多媒体技术生成人的表情、体势等图像符号模拟自然会话中人的表情、体势变化。这些隐喻策略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会话中,构成各种社会符号协同表义的多模态隐喻。

    2015年06期 v.26;No.102 46-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中国文学研究

  • 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

    刘小平;

    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唤出来,纠正那些挤塞作家心灵自由的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文学主体性涉及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文学理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或者说根本性问题,其实它就是一种文艺哲学。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标志文艺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转折,从"外"向"内"转折。文学主体性属于"需要修正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范畴,回顾和反思这段讨论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015年06期 v.26;No.102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何明星;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在文学批评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著作方式,在内容上融各学科于一炉,具有一种鲜明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是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色,它贯穿于钱钟书所有著述之中,体现为"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打通而拈出新意"、"发前人之覆"、"名物词句之考订"等四个方面。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2015年06期 v.26;No.102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宗白华《流云小诗》对宇宙生命本体幽深体悟与传达

    杨胜刚;

    对宇宙生命本体的幽深体悟是宗白华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这种体悟在其诗集《流云小诗》有形象而完整的传达。宗白华在诗中对宇宙深境和幽深自我心灵的领受与庄子化归大道的精神经验有高度的契合,但他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反观自我的思维路向又显示出西方哲学素养。这也使得宗白华对领受宇宙生命体验的传达,既能深入到中国古典生命的核心,又脱离了中国式的神秘和混沌,获得理性的清明。

    2015年06期 v.26;No.10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翻译学

  •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翻译论争

    任淑坤;

    五四时期翻译界的论争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论争。论争主要围绕翻译的作用与地位、翻译的动机与目的、翻译批评三个方面展开。在论争中,译者、读者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得以凸显,如对待翻译批评的态度、编辑的责任等,从而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与思考。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宿怨使得二者的论争发展至护短与揭疮的"混战",远离最初的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究其原因,这与郭沫若及其创造社成员的精英意识与中心趋向不无关系。

    2015年06期 v.26;No.10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西方翻译过程研究五十年述评——一项基于核心文献的多维剖析

    王俊超;曾利沙;

    通过多维度定性分析和归纳概括,从理论、实证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分析1964-2014年间西方翻译过程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西方翻译过程研究经历了由理论原理性概说向实证研究、由定性研究向混合研究、由产品(译作)导向向认知过程导向的三次转变,依次带来了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实证浪潮、多元论证方法和认知翻译学的诞生。通过梳理核心文献,呈现出该课题的国外研究动态,以期对我国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5年06期 v.26;No.10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外语教育研究

  • 国内外语有效教学研究十年热点及趋势分析

    钟含春;

    选取2005-2014年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的有关外语有效教学的论文建立语料库,通过提取关键词丛,对国内外语有效教学研究的热点及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尤其是分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等研究受到较多关注。语码转换、建构主义、元认知及读写技能教学的研究受到重视。评价体系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最为突出。另外,定性研究依然是主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和调查访谈、教学实验等实证研究呈上升趋势。

    2015年06期 v.26;No.102 75-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 基于文学伦理学的英语文学教学模式探究——以伦理小说《紫颜色》为例

    黄宁;

    基于文学伦理学的英语文学教学模式,由导入、阅读、阐释和分享四个环节组成。其中,导入指理论引介和意识培养,阅读采用快速浏览和认真研读,阐释包括分析情节和评价人物,分享涉及交流体验和分组讨论。四个环节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循环发展,构成基于文学伦理学的英语文学教学模式。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伦理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可以通过伦理小说《紫颜色》教学示例得以详解,由此也显示出以文学伦理学指导英语文学教学具有多种优势。

    2015年06期 v.26;No.10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研究

    文卫霞;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用实证的方法对比了以提高学生隐喻意识为基础的认知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对中国学生习得短语动词的影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以提高隐喻意识为基础的认知教学效果显著优于控制组传统的短语动词教学,而且学习者能将所学隐喻知识迁移到新的短语动词学习任务中。研究证实隐喻意识的提高能够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短语动词学习。

    2015年06期 v.26;No.102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高等教育研究

  • “读后续写”练习对汉语名量词促学促用效果研究

    郝红艳;

    "读后续写"是结合阅读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方法,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使用名量词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证明:"读后续写"练习将语言模仿与内容创新有机结合,促使绝大多数的被试提高了名量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类型,启动二语学习者自觉地大量运用名量词,这些表明"读后续写"练习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的促学促用成果。

    2015年06期 v.26;No.10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从ACCA P2课程看会计职业判断教学

    李晗;左志刚;汤胜;

    ACCA考试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职业资格认证,在职业判断方面更为侧重。而事实上,越到会计执业的中高级阶段,职业判断的运用越重要。以ACCA P2课程为例研究会计职业判断教学,从ACCA P2课程介绍、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会计职业判断在ACCA P2课程中的体现、培养会计职业判断的五维拓展教学法、教学中的挑战与应对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2015年06期 v.26;No.10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服务学习影响大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

    李川;李玲玲;

    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语言实践教学中引入服务学习,对60名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试验,研究服务学习对大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表明,服务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真实的社会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高等教育趋于满足社会及增进自我成长的双赢成果。据此,本研究针对更好地组织服务学习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

    2015年06期 v.26;No.10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对外汉语文本可读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牛士伟;

    可读性研究发源于美国,后应用到国内的英语教学中。近年来,对外汉语的可读性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可读性公式、教材和读物的可读性研究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对读者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同研究选取的变量不同,没有统一的文本资料库以及教材和读物编写过程缺乏衡量文本可读性的标准等。结论与展望:加强文本语料库的建设,以可读性公式的研究作为基础性研究及不能偏废教材和读物的可读性研究等。

    2015年06期 v.26;No.10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5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