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粵商研究中心主任申明浩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模式和路径研究》(14JZD021)于2014年11月30日上午举行开题论证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卫平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教授、中国社会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学者自说自话,鲜有沟通管道,两界难以实现吴承明先生倡导的"源与流"之顺畅联系。源与流不能有效沟通之尴尬局面的症结在于,经济史学界与经济学界的研究范式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认为,经济史研究应遵循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而在这一范式的各环节上选择何种分析工具,则可见仁见智。
本文使用数量分析方法对中国1903~1936年近代化投资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在中国资本品制造业极弱且基本依靠进口的条件下,中国近代化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消费需求、汇率和投资惯性。消费需求、汇率和投资惯性三个变量弹性值依次为0.46、-0.36和0.77。比较分析消费需求和汇率两个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的结论是,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大于汇率。关税税率对近代化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南京政府的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本文将部分国内主要中文期刊的文献分为货币供求、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币制改革、国际白银流动四类,并从经济学角度对文献做了初步评述。我们发现,国内学界对近代中国的货币和金融制度方面研究成果颇多,币改和白银国际流动的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国内文献对近代中国货币金融的研究大都以历史过程描述和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朴素分析为主,经济学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和数量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和估算工作都相对匮乏。
本文评述了1986~2013年研究近代中国国际贸易问题若干篇主要文献,这些文献在分析中国近代国际贸易的状况、解释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评价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等方面所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本文认为,采用"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研究范式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仅仅使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的文献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一,难以在经济学逻辑层面展开分析,大都是仅凭作者个人的感觉得出结论,学理价值不大;第二,有时套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但对理论框架的逻辑和推理方法一知半解,往往出现"两层皮"现象;第三,实证大都采用不甚可靠的举例法,况且,作为例证的史料也不丰富,难以涵盖大部分同类现象。采用这种实证方法时,依据几条例证得出的结论完全可以被几条相反的例证推翻,无谓的"学术争论"就不可避。
本文从接包方的角度出发,利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环境中,至少在短期内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有利于降低本国的失业率,即承接服务外包给接包方带来的就业扩展效应要大于就业替代效应;此外,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有利于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目前多数文献认为,制度不完善,更具体地说,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成功的原因。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何有些国家及地区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有些国家及地区却不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本文通过经济学逻辑分析和国别比较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文化的价值规范和道德伦理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基础,缺乏发达国家文化的价值规范和道德伦理,是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而也无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民间非法集资活动猖獗,犯罪案件有增无减,严重损害民众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本文以吴英案为例,运用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话语研究框架,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家非法集资案涉法话语,即案件审理阶段涉案各方话语以及与此类案件相关的媒体报道和专家评论话语,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话语分析揭示话语与话语权的互动方式,探讨涉法话语权与案件定罪量刑之间关系,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有益启示。
对比英文原创合同与英译合同可以发现英译合同与英文原创合同的区别,为合同英译和英文合同起草提供语言帮助。运用语料库驱动方法,通过比较英文原创和英译合同两个语料库的词频和关键词,可以找出两个语料库区别于对方具有代表性词汇。在对英译合同中的15个词及英文合同中的13个词的用语索引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出这两种语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本研究发现译文合同在法律语言形式上尽量靠近目标语,而在内容、逻辑及契约文化上仍受源语较多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比较了中西期刊数据库中2008-2013年法律语言研究的现状,考察了国内外法律语言论文研究近六年的总体趋势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论文发表的期刊种类多元,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领域分布广。国内论文注重法律翻译研究和法律英语教学。国外论文注重对法律语言进行语篇分析,法律语用研究和法律语义研究也是热点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是国外论文主流的研究方法,国内论文中实证研究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对中国法律语言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对I S F C40中国学者的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进行分析,揭示摘要作者在构建读者联盟的过程所做的语言选择。分析显示,在利用介入资源实现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摘要作者更偏重于扩展资源;从而既承认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又强调其学术研究的合理性,确立其在学术社团中的身份和地位。
文学归潜,意味着文学以其归潜实现人文归藏的根本理念。由归藏思想考验归潜文学,也是向死而生而且生死与共的看待文学。文学在归潜,等于说文学通过归潜活动,把人类的终极关怀贯穿在必死者生死互依、生死交织和生死共存的启蔽双兼之中。归潜文学把归藏思想写到了人文最深处。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秀显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归潜却为世人所淡忘。倡导归潜文学,是文学人的另一种活法,是文学理论的本真面孔。
20世纪初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和西班牙的有识之士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发起了思想和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企图拯救日益衰落的国家。文学革命是这些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五四运动"文学改革和西班牙"九八年代"文学改良,除了对文学形式、风格、语言、文学观等进行改革外,其思想性与当时的思想和社会政治变革息息相关。它们主张和提倡的"西化"和"欧化",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和西班牙社会,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文学本身及其时代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以及跨时代意义。
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将矛头指向经典童话的教化思想,质疑经典童话的固定情节以及只具功能性而无个性的人物形象,有意识地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年轻女性人物,她们不再成为故事的铺垫,而是有力推动故事的发展,这契合了童话研究专家齐普斯的观点,即童话具有颠覆性。本文聚焦情节,分别从情节某一部分的前景化、情节的有意相左、故事背景的肆意渲染等三方面分析故事集里的六个改写,旨在指出卡特的故事颠覆了经典童话的父权意识形态,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童话,体现了童话的生命力和蕴含的积极力量。说明童话可以塑造出立足现实、机智勇敢、力争独立自主的女性。
爱默生在创建美国民族文学初期提出了"去欧洲化"的文学主张,以摆脱长期以来欧洲文化对美国文学发展的桎梏,并将"个人主义"思想确立为文学作品的伦理主题。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理内涵体现为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强调尊重个人天性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创设了人类生存的原初状态和意义世界,并对应为本原的自由意志和能动的自由意志。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伦理观是以一个从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来阐述以人为本,强调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爱默生呼吁文学创作要走出狭隘的主体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他者",期待美国将以平等对话的身份"与欧洲重逢"。爱默生从"去欧洲化"到"与欧洲重逢"的思想发展过程为美国民族主义的立场提供了方向,以自由意志为导向的文本叙事实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民族象征的统一性,加上其全球化的文化视野都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鲜明旗帜。
服务外包商业秘密保护权利义务主体的复杂多方性、保护内容的双向性,服务外包商业秘密立法、司法保护的不足,以及行政保护的诸多优势,使行政保护成为了服务外包商业秘密保护的客观要求。然而,现实中服务外包商业秘密行政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我们应通过提高服务外包商业秘密行政保护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服务外包商业秘密事前行政监管和事后追查机制以及加强行政主管部门对服务外包当事人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指导等来完善服务外包商业秘密的行政保护。
政府履行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义务是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需要。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披露主体不明确、披露范围不足、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等缺憾,应借鉴他国经验,通过建立或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信息同意披露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
加拿大的新食品安全法(Safe Food for Canadians Act)将于2015年正式实施。该法以保证加拿大食品的安全性和加拿大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全面整合、提升了其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将对国际食品贸易和W TO法律机制产生后续影响。加拿大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新发展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比对和借鉴样本。以其为启示,我国应确立食品安全的合作治理理念,同时利用现行食品安全国际法律机制预见性解决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
萨克雷笔下的《名利场》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通过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冷嘲热讽,揭露了19世纪英国各阶层势力虚荣、腐败不堪的丑恶现象。本文从三个案例着手,通过分析原作的作者意图、辞格构成、语境含义等,深入剖析讽刺口吻在借代、移就、暗喻中的表现力,进而比较两个中译本,并籍此探讨该口吻在修辞格中的艺术再现。
翻译过程涉及作者、委托人、出版商、译者、读者等各个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各方需要能够为翻译过程提供初始和运转动力,但各方需要产生的动力并不均等,其中往往一方需要起主导作用,各派翻译中心论都只看到了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而没有看到翻译过程的动态性和可变性,译者行为不该遵循以一方为中心的原则,而应遵循信于作者、达于自身、雅于读者的原则,尽量满足主导需要,协调各方需要,达到圆满圆通的目的。
346名中英大学生参加了跨文化敏感度测评,结果显示:英国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比中国学生高。中国学生的总体跨文化敏感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学生对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以及课程的设置有关,同时缺少跨文化的实际交际机会是造成跨文化敏感水平不高的客观原因。英方学生的总体跨文化敏感处于良好水平,这与英国的地理环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关。在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中国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最弱。英国学生的差异认同感也是最强,其次是交际愉悦感、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最弱。中英学生的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都比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弱些。主要原因是:中英学生对异国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欧美文学与宗教"把欧美文学研究与欧美文明体系中相对成熟而稳定的宗教文化贯通起来,让文学和宗教在碰撞中互相增益。但我国的硕士研究生面对异域的文化体系时会有天然的疏离感,而且他们已经接受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欧美学生差别很大,这需要该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具备全景的视角,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精读精讲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欧美文学与宗教作品在原始语境中的涵义,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如何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是影响民办高校长远发展的根本。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广外南国商学院充分发挥其外语、商科的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服务广东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做"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理念指导下,积极实践与探索,初步探索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为拓展、国际化教育为平台的"四位一体"IPT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实效。对民办高校在IPT特色人才培养、以及民办高校如何发挥自己固有优势办出特色,都不无借鉴意义。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创刊于1990年,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44-1554/Z,国际刊号:ISSN1672-0962。本刊前身为《外国语高教研究》《外语外贸高教研究》,于2001年改为现名,并于2002年公开出版发行,初为季刊,2007年改为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国内外发行。本刊坚持"立足理论前沿,传播科研成果,繁荣学术研究,服务学科建设"的办刊宗旨,努力办成"有鲜明特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