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45新闻学与编辑学

  • 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单波;

    跨文化传播涵盖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我能够交流吗?"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本文论述了这四个基本问题,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在于,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思维,并进一步把主体间性转换成文化间性,形成文化的互恵结构;"从他者出发"把自己的偏好悬置起来,从而看见他者、听见他者进而理解他者,建构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自由的文化多元主义层面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政治问题,即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选择权,反对把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隔离和封闭的借口;把跨文化传播当作是一种实践理性,寻找文化间的伦理融合,既尊重文化伦理的差异性、历史性,又积极建构文化伦理的多样性互动关系;提供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可能联系,揭示文化间的可能的冲突,在文化的构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

    2014年03期 v.25;No.92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欧美大众传媒公信力研究述评

    郭光华;夏添;

    大众传媒公信力是媒体传播能力建构的核心指标。欧美对大众传媒公信力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自其研究历史悠久,绵绵不断。可概括为三个特点:现实问题倒逼理论研究;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换;量化研究主导实证测量。由欧美对于传媒公信力研究反观我国的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传媒公信力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权威的评估机构和常规性的评估;体制的约束影响研究的深入。

    2014年03期 v.25;No.92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剖析半岛电视台的国际传播能力

    杜慧贞;

    本文选取半岛电视台的自我介绍、新闻同行评议、学术研究三类文本,通过话语分析梳理对半岛电视台的各种描述和评价以期厘清国际传播能力的丰富内涵和评价指标。研究发现,半岛电视台的自我介绍凸显其新闻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品质高;国际新闻同行的评议侧重半岛电视台的品牌形象和新闻品质;学者们则通过对"半岛现象"、"半岛效应"、"半岛模式"的探究认为半岛电视台具有自由、独立、可信的品牌形象,有强大的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4年03期 v.25;No.92 19-2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研究综述

    陈国昌;

    为了改变全球信息传播不平衡、不公平状态,塑造真实、客观、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加强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构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为今后的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研究提出参考建议。

    2014年03期 v.25;No.9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经济与管理

  • “双转移”战略对广东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郑京淑;郑伊静;

    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成本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差距不断加大。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目标,促使广东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的转变,广东实施了"双转移"战略。"双转移"战略实施6年之久,成效如何?本文基于外贸竞争力的视角,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双转移"战略对广东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转移"战略对广东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还不太明显。

    2014年03期 v.25;No.9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中国农村家庭储蓄行为研究:基于未婚子女性别结构的经验分析

    杨碧云;张凌霜;易行健;

    本文采用2009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微观截面数据,重点考察农村地区未婚子女性别结构对我国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0-14岁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储蓄率无显著影响,15-24岁未婚女性占同年龄段子女总数之比与家庭储蓄率呈显著负相关,而15-24岁未婚男性占比与家庭储蓄率呈显著正相关;分收入阶层及分位数回归表明子女婚事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显著大于对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性别比失衡显著提高了有15-24岁未婚儿子的家庭的储蓄率,并显著降低有15-24岁未婚女儿的家庭的储蓄率。文章依此提出降低性别比、改变农村婚娶习俗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政策建议。

    2014年03期 v.25;No.9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泛珠三角九省区税收负担的比较研究

    王丽娅;王璇;

    税负问题是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权衡的核心问题,它一方面影响着国家集中财力的多少和调控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不同区域,财政收入是否充足以及税负的高低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衡量税收负担有宏观税负、中观税负、微观税负之分,本文从中选取了宏观税负、行业税负以及企业税负三个指标对泛珠三角九省区的税收负担进行比较,分析影响税负差异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优化泛珠三角九省区税负差异的建议。

    2014年03期 v.25;No.92 42-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政治与社会

  •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思想的价值取向

    郑德平;

    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思想,就是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坚持实现中国梦在道路问题上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坚持实现中国梦在精神动力上的先进文化价值取向;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坚持实现中国梦在依靠力量上的人民主体价值取向。

    2014年03期 v.25;No.9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论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属性

    王运祥;王贝;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NGO)的国际属性开展探讨。全文分三个部分,作者先是分析了中国本土NGO出现的社会基础和西方烙印的原因;再是探讨了中国本土NGO自身的特性;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带来大量复杂问题的形势下,最后作者对中国NGO未来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14年03期 v.25;No.9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印度教湿婆派悉檀多支发展与传播初探

    胡瑞;

    悉檀多支是印度教湿婆派的主要支派之一,其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南印度传播。该支在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之后便在北印度和中印度逐渐式微,最终仅幸存于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笔者以12世纪末为界,将悉檀多支的发展与传播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本文以前期悉檀多支为研究对象,从宗教的、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前期阶段的发展及其哲学理论的系统化过程,并探究其盛行的原因。

    2014年03期 v.25;No.92 53-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基于平行架构的接口制约与层次组合模型研究

    张连文;

    本文在Jackendoff平行架构PA下在系统研究计算心智的多模态概念结构(CS)、句法-语义表征接口规则、三分平行结构的基础上,重组了合并题元信息和算子-变量复合体的概念结构语义表征,在跨语言数据分析基础上构建并论证了合并函数(功能)结构的题元层、宏观角色层与合并模态结构且编码量化、约束关系的所指层组成的命题层与编码焦点信息的信息结构层共同组成CS语义计算的层次组合模型TCM。本文在论证CI系统是CS系统与语用力IF系统的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研究的问题。

    2014年03期 v.25;No.9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英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体类型及其转换

    孔勇;

    语体是语言变异研究的核心构念。语体是说话人对自己说话所留意的程度。语体转换是说话人的身份认同行为,是一种策略,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马丁裘斯根据社会交际场景的特点将语体分为五种类型。本文依据马丁裘斯的理论观点分析了英语语体及转换实例,从而为证明该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一些证据。

    2014年03期 v.25;No.9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翻译学

  • 汉译俄的思维、文化、语言、心理机制研究

    赵秋野;李冬艳;

    汉译俄不仅是翻译界始终关注的研究内容,更是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中一直困扰着师生的难题。本文拟从语言背后的深层原因出发,依据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探究翻译心理过程及其机制。汉译俄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还包括两个语言世界图景、两种语言意识、民族心理、思维机制的转换,是两种语言理解、生成交互作用的过程,译者承载两种语言意识,参与两种语言、文化对话。该研究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及汉语推广战略实施。

    2014年03期 v.25;No.9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玄奘大师佛经翻译的价值和启示

    罗长斌;

    玄奘首先是一个最伟大的、最爱国的、最有成就的留学生,其次是一个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在国内最认真地研习了佛法,声名远扬;在古印度留学的十余年,他又继续深入地钻研大乘佛法,其最终的佛法成就使他威震国内外。他的佛法研习成就是他从事佛经翻译的坚实知识基础,而他的佛经翻译事业也证明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他的翻译成就不仅改写和丰富了中国的翻译史,而且为后代译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珍贵遗产,从而给予现代译者以珍贵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2014年03期 v.25;No.92 75-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外语教学研究

  • 文化定势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英语外教的教学问题探析

    董金伟;陆璐;

    随着近年来引智工程在我国的大力开展,国内高校外籍英语教师人数与日俱增,外教面临的教学问题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定势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外教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归总为三类:基于西方文化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自身学习经验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形成的文化定势。三类中的任何一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外教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014年03期 v.25;No.9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模式研究

    蒋丽平;申保才;

    本文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分析了商务英语、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英语核心能力以及商务英语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模式和构建核心能力的"四大模块"。经实证研究发现,此构建模式的内涵和模块构成符合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需求。该构建模式不仅可以为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还可以为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2014年03期 v.25;No.92 84-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法律翻译实践教学新探索:实习基地模式下的法律翻译教学

    余蕾;

    传统的翻译教学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而无论教师将课堂环境进行仿真设计,其与法律翻译实践发生的真实语境仍存在差距。学生在仿真语境下学习,距离实践较远,容易导致其学与用之间的脱节。而法律翻译,由于其自身特点,实践性非常强。在实习基地模式下,学校与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和法律公司等机构合作建立法律翻译实习基地,将学生以实习生的形式派往各实习基地,接触实际的法律翻译发生的语境,从事实际的法律翻译工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翻译实践技能,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互补。本文对当前的法律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实践教学的薄弱现状,提出以实习基地为基础的法律翻译实践教学方法为解决途径,并对法律翻译实习基地模式教学法的概念、其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进行了论述,以及对实习基地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2014年03期 v.25;No.9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文学与文化

  • 存在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省思

    杨韶刚;

    存在心理治疗是20世纪中叶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学术思潮。其理论根源植根于在欧洲存在哲学。存在心理治疗有三种功能:帮助治疗师对其治疗中的联系和参与过程进行自我监督;促进存在心理治疗师对具体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个性的反思,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治疗师沟通,理解他对治疗过程的认识,为将来提供洞见、觉知、知识和实践智慧。存在心理治疗的参与方法包括:案例故事形容法、案例记录研究法、单一个案研究法、前后实地研究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

    2014年03期 v.25;No.9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记者刻板印象对媒体形象的建构作用分析

    胡爱清;

    新闻媒体不仅具有设置议程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建构形象的功能。本文以美国《时代周刊》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角度探讨美国新闻记者的刻板印象如何通过篇章、词汇、句式等方法建构中国政府的形象,树立美国新闻道德审判者的权威,占据话语权力的制高点。全球新闻报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软实力的较量。

    2014年03期 v.25;No.92 101-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高等教育研究

  • 欧盟教育政策中的“欧洲维度”与欧洲认同建构——对两岸三地身份认同建构的启示

    王小海;刘凤结;

    欧洲维度既是欧盟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又是它的一项教育政策。其核心是,通过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推动教育行动计划与交流计划的落实等方式,促使成员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授本国的相关内容外,还要嵌入一个与其它成员国共享的"欧洲维度",即:教授关于欧洲整体的知识与内容。这样,欧盟既尊重了成员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又能让不同成员国学生从宏观角度获得对欧洲的整体认知。此外,通过对他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在教育合作与交流中的交际沟通能力不断增强,平等友爱、开放包容的情感和态度逐步树立,有助于实现"欧洲人"的身份建构和"欧洲认同"的目标。本文探讨欧洲维度的理念和做法对两岸三地人民在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启示。

    2014年03期 v.25;No.9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外语类院校公共关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研究

    毛国民;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涉外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总结公共关系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公共关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如何实现与市场公关人才需求的完全对接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国际化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创新与培养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为开设公共关系专业的外语类院校,提供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为制定该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明确指导方向,也为引导当前公共关系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4年03期 v.25;No.9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