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专著《中国货币供给机制研究:历史、逻辑与实证(1910~1935)》作者:刘巍陈昭出版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3月本书是刘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后期资助项
历史经验指出,各国的总供求态势陆续从供给约束型过渡到了需求约束型,或正在过渡。展望未来,主要发达国家将率先从需求约束型经济向"后供给约束型"或"领先科技约束型",也许已经开始过渡。计量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三种总供求态势,供给约束、需求约束就构成了计量经济史研究必须关注的上位前提,也许还要关注"领先科技约束"这一上位前提。研究者在选用经济学理论框架时,要格外注意模型中暗含的上位前提,这样才不至于错用经济学理论框架。从实证角度看,总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小、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的相关关系、马勒条件是否成立,是从四部门经济角度判断一国处于供给约束态势还是需求约束态势下较为全面的测度方法。
经验指出,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的路径一般是引进外资,以弥补储蓄之不足。但是,日本战前经济增长的路径是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赔款和台湾、澎湖列岛等殖民地;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打败了俄国,几乎夺取了几乎全部满洲和南库页岛的实际控制权,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陡然增长。然而,由于日本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太低,无法提供资本品,因此,日本用所获巨额资金和资源在世界市场上换取了投资必须的资本品,经济增速大大提高。
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向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两种经济约束形态下经济问题的治理政策所用的理论依据显然不同,因此判断供给约束性经济向需求约束性经济态势的转变点,显得至关重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速度都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经济约束形态的转变年也不一致。我们通过对日本宏观经济态势的理论、逻辑和实证分析,得到了1950年是日本经济态势的转折年的结论,这一结论也符合历史经验。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建立起中国近代消费需求的理论函数,然后选取前辈学者收集或估算的相关数据,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消费需求数量模型,根据这一数量模型,估算了1887~1936年的消费需求时间序列数据,并从贸易差额的角度对其做了验证。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本文发现,在2000~2009年间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有明显进步,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其中最重要因素。在空间上,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旅游业生产率改善最大的依次是青海、贵州、新疆、广西和福建,而海南、西藏、甘肃、湖南、河北则出现衰退,管理效率的退化是导致这些省份旅游业生产率衰退的根本原因。此外,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均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特征。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2007-2009年间被特别处理的30家财务危机公司,并配对30家同行业同等规模的财务正常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最后利用SAS分析软件建立模型,采用披露的财务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并通过逐步判别分析、贝叶斯判别和交互验证方法,将有效指标列入模型中,之后用测试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建立较为精确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本文按说话者用意把有意不礼貌的实现方式分为五类:质疑、驳斥、批评、詈骂和警告;并依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指出有意不礼貌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动机如维护身份地位与面子,宣泄负面情绪的情感需求,及双方平等但具有竞争性的关系等因素,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采取的一项交际策略。本研究旨在揭示有意不礼貌语言现象的语境顺应性特征和语用理据。
以现代汉语"别"类祈使句(即否定祈使句)为研究对象,利用情景生活喜剧材料考察其具体使用环境及语义信息内涵,并由此出发探讨祈使句的性质及话语功能。我们发现,否定祈使句常用于地位高者对地位低者或地位平等者之间,主要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同程度的负面事理立场,具体体现为表请求、安慰、提醒、劝阻、批评和禁止等六个层级,其中以劝阻和批评最为常见。
在综述了隐喻能力培养及其与英语各项分技能的相关性研究后,本研究测试了英语专业大三学习者隐喻能力与接受性英语水平(包括听力、词汇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量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隐喻能力与听力不相关,与阅读理解、词汇显著相关。本文尝试分析了原因,并就隐喻能力培养及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诗学灵感是一种天时地利加人为的多元性文化现象。正因为其具有天地人灵机发祥的品格,才决定了诗学缘构在零界构成中的辟思特点。这种辟思可以概括为诗之是诗非诗,或曰文学之是文学非文学。从诗学的灵机发祥处剖判,有利于我们深入地领悟灵感的可解与不可解的复合性元结。这个元结就是诗学缘构。从理论上讲,诗学缘构是一种自然与不然、偶然与必然、应然与非然、了然与未然的竟然与果然的诗性存在。在天造地设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诗学缘构是一种盲构性的活动。但是这个盲构是冥冥之中预留了期待视野或曰可迎候不期而遇者地位的真构。其真实性就在于那样一种造化和那样一种缘分所构成的那样一种命运,即诗学之为诗学的所以然。
《午夜之子》是萨曼.拉什迪的名作之一,笔者以霍米.巴巴的混杂身份和第三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依据,分析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混杂性,从而重新思考后殖民的印度人身份。笔者将阐述小说中的意象和人物身份;由意象的混杂性揭示后殖民话语下人物身份的分裂性;由人物形象混杂性审视二元对立下主体性的缺失;从主人公身份混杂性的阐述转入后殖民身份的重构,分析主人公沙林身份的混杂性,并指出由沙林之子阿当所代表的"第三空间"。沙林——从追求"纯净"身份到生命最后时刻承认自我身份的混杂性——成为了历史的负载者,最终也因负载过多而失败。
本文从美国犹太作家I B辛格笔下为数不多的自传性短篇小说中选取了四篇进行分析,探讨了作品中犹太移民个体面对美国生活的矛盾和内心痛苦。他们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来自争取生存空间时他人的歧视和排斥,另一方面则来自自我认同的危机。从被歧视、被排斥到潜意识里排斥外界、固守自己的民族特质,犹太移民就这样终身纠缠在这挥之不去的顾此失彼的两难之中。辛格对这个移民群体的美国生活之描述可以引导我们去体察犹太移民走向现代西方文明的心理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本文最后进一步指出了这种焦虑对现代人反思现代西方文明的意义。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分析了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思维风格。由于智力缺陷,班吉缺乏正常的框架知识,因而造成读者与其在沟通上的障碍,这里班吉框架知识的不完整性反映了他世界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班吉在叙述过程中经常重复使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这又构建了他独有的框架知识。这些框架知识逐渐被读者接受,成为班吉表达情感的方式。班吉以其特有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他的叙述体现了他独特的思维风格:在他眼中,没有复杂的关系,世界简单而又单纯。
社交媒体微博近年来兴起,并向传统媒体渗透。与微博互动,纸媒得到的回报是:从微博上获取新闻线索,与微博互动中推动报道深入,通过微博广泛发动舆论参与。但微博上大量的假信息与情绪化的言论也会影响传统纸媒的公信力。在多媒体时代,纸媒不必与微博等网络媒体比信息量,而要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权威;也不必单一地比速度,而应更注重深度。
在华天主教传教士的报刊活动在中国报刊史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天主教第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在华天主教报刊活动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华天主教报刊活动呈现独特的发展轨迹,其中反映了在华天主教及其报刊活动的传播特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方法至关重要。要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关系;立足"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武装全党;理论灌输与多样化学习方法相结合;理论武装要注重加强对错误思想行为的批判。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信仰选择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大学生信仰对于国家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信仰教育,在这其中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避免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分割、各自为政,就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本文提出,要构建高校无缝隙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探讨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模式应坚持的导向及实现路径。
文章描述了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具体操作模式,把所担任的两个水平相等的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采用访谈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可行性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进行分析。
融"教、学、做"为一体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思想,由此可构建出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多种结构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做"三要素之间应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课程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融合,以满足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则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量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有效配置三个要素权重系数,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2011年11月19日,"新兴市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转型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
以"重塑大学人文精神,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2月18号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学术期刊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广州各高校学报的主编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80多人汇聚一堂,就当前高校学报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笔者根据大会发言专家的内容加以整理,希望能摘其精华,以飨读者。在此也对各位专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正>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重点文科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和高级翻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岭南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23-2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召开。来自英国、新加坡以及国内各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4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正>第二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将于2012年12月8~9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办。本次论坛旨在推进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