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Centr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网址:http://tsc.gdufs.edu.cn/index.asp)成立于2005年7月,2008年3月升级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践行
<正>近年来,翻译学研究中心在各研究员的不断努力下,在承担各重大项目,出版专著、译著,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相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部分科研成果如下:近年承担的部分重大项目:仲伟合: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正>仲伟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翻译学博士生导师。英国Warwick大学荣誉研究员。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英国Westmin-ster(西敏斯特)、英国Warwick(华威)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攻读学士、硕士学位。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翻译到底是译"意",还是译"异",这是个翻译伦理的问题。严复、鲁迅等在特定的情境下,明知其不应为而为之,均表明在译者心目中还是有凌驾于伦理标准的其他标准或目的。翻译确实没有唯一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止发现、寻找、建立规范。鉴于文学的文学性建立在"异"(无论是语言性的,还是文化性的)的基础上,厘清含混、概念不清之术语的涵义,或各种"译事"发展的阶段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不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译名之争等便会模糊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更会给不同时期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造成很大的障碍,继而使"复译"或"重译"成为一种"多余"。这是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相背离的,也不是任何其它新兴学科所期待的。
本文考察人民共和国最初29年(第1时期)对外国通俗文学的翻译。本文认为我国使用"通俗文学"时存在指涉含混、概念不清之弊,于是首先厘清涵义,继而对本期通俗文学汉译单行本作初步统计,基于统计对比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跟欧美国家通俗文学的翻译,同时对比晚清、民国、第2时期(1978-1999)在这个领域的翻译,观察本期通俗文学翻译的兴衰演变,析述变化的主因。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最早有佛经翻译时期的"文质"之争,几乎与其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译名之争。历史上的译名之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发展时期、高潮时期和成熟时期。本文拟从译名的统一、名实关系、方法和日译名等角度来梳理历史上各个阶段有关译名的讨论及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译名理论的特点,理清译名问题的发展脉络。
基于前人就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所翻译的几种译文所作的对比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译文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对原作者和原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进行重新解读,最终依据对原作品新的解读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遵循"形意兼备,创而有度"的翻译原则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复译。
为了研究我国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我国1978—2010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三者的关系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持续的正向作用;资本形成总额对其自身、最终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微弱。基于本研究,本文认为我国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政府大规模投资应逐步退出,而应不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一国的外部经济活动与内部制度环境显然已密不可分。为了探求制度环境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确切关系,笔者整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沿着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的线路梳理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聚焦贸易便利化概念,提炼制度的确切定义,进而将制度与贸易的关系简化为竞争机制的贸易开放、制度保障的贸易安全与贸易便利性的关系,最后界定制度环境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制度安全是国际贸易稳定发展、经济稳步前进的充分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的重点解决对象。金融支持无疑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如何培育有效金融需求并进行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广东省阳山县417家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的现状,利用probit模型进行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就相应的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议。
基于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习得策略运用状况及其策略选择运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较多的认知策略为重复、拓展、利用语境推测及归类等;使用较多的元认知策略为:自我监控和事先准备;使用较多的社会/情感策略为:回避、利用传媒手段与冒险犯错等。影响词汇学习策略选择及运用的最重要之因素为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培训,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西班牙语的称谓词有阴性词和阳性词之分。有些传统以来由男子从事的职业或者担当的职务,只有用以指代男子的阳性形式,或者语言一贯使用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指代男子的阳性词在不确指或者表集体时,也可以指代女性。但是,西班牙社会的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担当要职,尤其是最近几年西方社会大力推动的性别平等,使这些词汇在使用上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
一般认为,戏剧化叙述者的可靠性需要辨析,而非戏剧化叙述者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其可靠性则毋庸置疑。本文发现《珍妮姑娘》的叙述者作为非戏剧化叙述者,虽然在小说中只承担了叙事功能,但他具有可靠和不可靠的双重面貌。本文认为,考察叙述者是否可靠,不能简单地认为非戏剧化叙述者就是可靠的,也需要考察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与所叙事件所表现出来的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之间的距离,当二者重合时,叙述者可靠,反之,不可靠。
"入乡随俗"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和原则,但从文化适应的视角来看却存在片面性。本文探讨了"入乡随俗"的宗教维度和道德维度以及对"入乡随俗"概念的几点不同理解,并且尝试对"入乡随俗"的具体文化背景进行归类,以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的文化适应策略进行有效界定。最后,文章提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入乡随俗",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融入与文化和谐。
作为一位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视自由为个人在自然状态中的独立存在。基于对自由的这种理解,《荒野的呼唤》以狗喻人,塑造了巴克这样一个以回归荒野的方式来寻求生命自由的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而作品的主题也因此而明确,就在于作者通过对巴克由宠物狗而雪橇狗、而森林狼的角色嬗变过程的精彩描述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本身对于自由的真情呼唤。
本文从女同性恋书写的叙事立场、叙事角度等方面,将"五四"女作家凌叔华《说有这么一回事》与同期男作家杨振声《她为什么忽然发疯了》和女作家庐隐《丽石的日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凌叔华独特的女性观。
本文从1958年俄译本《红楼梦》译诗中选取三首作为例子,针对反映在我国俄语诗歌翻译中的某些问题,结合俄语格律诗的特点,对诗歌翻译中韵律、结构和词语的处理以及相关问题作一点探讨。
目前典籍外译研究中涉及翻译批评的理论大多太过空泛、抽象和散乱,操作性差,本文依据Beaugrande和Dressler的篇章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理雅各、辜鸿铭等人对《论语》的翻译实例,提出了典籍外译的方法、策略及欣赏标准。认为译品的优劣应以整体论为指导,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性地考量典籍翻译的成品质量。
诗词翻译最重要的标准是忠实传达原著的思想感情,并使译文有一定的音乐美。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作为经验之谈十分可贵,但不应树为翻译标准,因为三美并不是所有诗词的主要特点。形美的提法和音美的内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商务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中所追求的深层面的对等。然而,文化差异总是导致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扭曲的发生。本文以奈达先生的动态等值理论为主线,对文化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分析,以及对文化差异进行翻译调整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在跨文化传播中其伦理意义往往为经济利益所遮蔽,从而忽视其实际蕴含的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往往是最终导致广告跨文化传播失败的根本原因。明确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伦理,透析两种广告跨文化战略的实质,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真谛。
《南方都市报》扎根南方,影响全国,是我国都市报成功的典范。以"言论立报"为办报方针的《南方都市报》,一直把社论作为报纸的灵魂,树立了强大的公信力。在当今媒体报道与媒体情感连结得越发紧密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社论作选题上贴近民生、语言上贴近民心、思想上贴近民情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其拥有高度的情感价值的结论,并进一步阐明,《南方都市报》社论由此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使其既在都市报乃至全国各大媒介中成为标杆风范,同时也起到了鼓舞民心、促进社会秩序改良的作用。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然而其培养模式却乏善可陈,人才培养的"千人一面"现象也日益凸显。该专业办学面临哪些挑战?核心问题是什么?发展思路又有哪些?本文将就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并探求其发展趋势。
本文从长期儒家思想的垄断束缚了科技进步,官本位的思想导致学术精神失落,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来解答钱学森之问,找出中国高校创新机制缺失的原因:科技活动的累积性不足、体制不顺,行政权力的扭曲,以及范式陷阱的遏制。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创新机制的保障,政府须逐渐放权给高校自主办学,形成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实施行政决策权与学术决策权的两权分离。重塑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为走出范式陷阱提供可能。同时,需要通过加强高端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加强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等途径提升大学的教育产业价值链,从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
国际商务硕士作为我国高校新增的一个专业学位,其培养模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商务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国际化、应用型和精英类的培养规格所决定,因此,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模式应是一个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精英类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暂且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的力度既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又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解日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情况,笔者以2007年日本翻译教育分科会提供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商务日语专业日语翻译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学生在翻译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掌握翻译教育的现状,并对日语翻译课程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建议。
<正>~~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