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载喜;
“转换”、“对等”是关涉翻译本质的两个基本方面,如何合理阐释是翻译学的根本问题。本文立足于翻译本质的辩证论,对翻译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绝对”和“相对”双重属性的活动,其绝对性体现在“转换”和“对等”作为构成翻译范畴的必备条件,而它的相对性则体现在实际“转换”和翻译“对等”的多方面、多层级特征上。文章进而强调,百分之百的转换和对等不是翻译的本质要求,但“相对”意义上的转换和对等却又是翻译的“绝对”属性。
2007年01期 No.4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邵璐;
认知科学为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认知科学的翻译观认为,语用推导在言语交际中从发话者的认知角度来解决因模糊语言引起的语义模糊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这使我们既能合理地解读“难求尽意”,也能解读“不求尽意”。本文在回顾模糊性认知研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围绕语言模糊性的语用推导机制与语际翻译机制,从理论层面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建立的模糊语言认知意识,提出文学翻译之“不隔”主张,以期对模糊语言翻译的认知研究有所推进。
2007年01期 No.49 10-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斯图亚特·坎贝尔;李波;
翻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与各种各样的资料打交道,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并未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翻译研究在方法论意义上有所启发。
2007年01期 No.49 14-1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陈彦辉;
春秋辞令体现了春秋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出现,代表春秋时人对美认识程度的加深。春秋时人对美的认识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春秋辞令美学品格的形成,春秋辞令整齐形式与和谐的韵律、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辞令蕴含的广博深厚的知识,都是辞令美学特征的体现。
2007年01期 No.49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苏琪;
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萨义德认为“东方”是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是与位于“中心”的西方相对应的,代表原始、神秘、落后的“他者”。“东方”形象强化了西方的优越感,使西方文化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东方文化进一步被边缘化。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的翻译,不再只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而与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成为“他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东方”形象,弘扬东方文化的有力武器。
2007年01期 No.4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李于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图像文化的兴起和快速扩张,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表现,它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图像景观。图像文化的全面扩张,实际上构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环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畴与内容,进而为当代美术教育范式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如何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大众传播技术全社会普及的大潮中,因势利导应对图像文化发展的变异,这需要我们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也是当代美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07年01期 No.4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廖传风;
本文解读了若干英语隐喻词汇所蕴涵的婚姻习俗。概括起来有抢婚习俗、挑选男傧相习俗、订婚和结婚送戒指习俗、门当户对习俗、女子戴帽子追求男子习俗、“打结”习俗、度蜜月习俗、强制婚姻习俗和结婚周年纪念习俗。学习和掌握英语隐喻词汇不仅能提高人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增强人的文化素养,而文化素养的增强又能进一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2007年01期 No.4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李寄;
晚清的翻译是继汉唐佛典翻译之后异域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学术界对晚清翻译的策略多有争议。作者认为,将晚清翻译定位为“译述”较为适宜。本文梳理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鼎盛及走向终结的过程,并从译者对佛典翻译的承继,以及深层的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晚清译述风尚形成的内在原因。
2007年01期 No.49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刘绍龙;王柳琪;
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口译研究论文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我国的口译研究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理论研究总体乏力,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研究对象缺乏均衡性等等。本文在对近十年的口译研究现状和质量进行分类统计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口译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2007年01期 No.49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杨文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性别差异常引起译文的语用差异。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翻译实践中的性别语用差异,指出性别定位在翻译实践中的普遍性和可见性:译者根据自己的性别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重组译文语言,“干预”和“篡改”原著中的语用用意,从而形成多重翻译版本。为了较准确地反映原著中的语言特色,作者认为“合作”翻译策略是解决性别语用争议和实现等效翻译较好的办法。
2007年01期 No.4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周宁;
意识形态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的桥梁,在翻译领域,意识形态不仅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目的、译文选材和翻译策略,也决定了他对原文中语言和论域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鲁迅的相关译论精辟深刻,无不烙着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印记,无不体现他崇高的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译作《哀尘》和《月界旅行》的文本分析进一步阐释了意识形态操控下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的具体体现,以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纷争。
2007年01期 No.4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李红玉;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影响下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主要处于梳理和介绍阶段,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没能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批评;在国内的翻译实践中,某些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2007年01期 No.49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黄进炎;
翻译家们为翻译所下的种种定义和对翻译理论的解释,难以帮助上课老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各类假设的翻译教科书,也不完全适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教学。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缺乏对泰语词义、句子结构和表达形式的理解是学生翻译中的主要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表述了对泰语翻译的看法,并摘选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句子作分析比较,归纳出其错误主要是由于对原文的不理解、知识面不够广、对译文习惯用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强等。
2007年01期 No.49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郭光华;
新闻选择是整个新闻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受到诸多而复杂的因素的制约。本文着重分析了传媒组织对新闻选择的影响,指出这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往往根据自身目标制订一定的新闻编辑政策,对于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有约束作用,影响其选择行为;二是传媒机构指派记者的采访范围,记者负责各自采访范围的方式对媒介的新闻选择同样有深刻影响;最后,传媒组织倾向于录用背景接近的记者,这自然也影响新闻选择的取向。
2007年01期 No.4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於贤德;
广播电视节目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是最有效的保证。本文通过对节目个性特征的传播学意义的分析,通过对节目个性化的实现途径的阐述,以及对主持人的个性特征与节目个性化的内在关系的梳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7年01期 No.4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赵建国;
由于早期报纸影响有限,第一代报人身处社会边缘,面临严重的职业认同危机。伴随报业发展,报人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自我认识趋于深入,先以“耳目喉舌”自居,后以“第四种族”自誉,职业意识明显转变,为新闻职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07年01期 No.49 66-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陈光明;
网络语言是用于网上(特别是因特网)交际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中文网语大多译自英文网语,在其借词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与传统音译标准背道而驰的“新兴音译”:通过这一手段借进来的语汇不仅没有在发音上紧贴英文原词,而且在达意上还严重偏离英文原意,往往会误导读者。可是这样的另类译法不仅流行于网络社会,有的还渗透到网下成为汉语语汇的一分子。“新兴音译”之所以产生并流行是与网络文化及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息息相关的。
2007年01期 No.4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董小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行业协会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非政府中介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上的供给不足或承担不宜政府提供的管理协调职能。通过建立行业内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行业内部秩序整治,使行业组织成为民间化解一般商业纠纷的有效中介,并且对本行业与外部的关系发挥协调功能,建立行业与社会和谐合作的纽带。当前行业协会的发展应该遵循“明晰定位,加快转制,增进服务,完善规范”的要求,使行业组织的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清晰,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并通过规范行业组织的建设以促进行业本身的规范运行,从而真正使行业组织在建设和谐运行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行业自治自律的主体作用。
2007年01期 No.4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萧芍芳;
中国农村金融在机构、信贷资金、信贷机制、立法、农业保险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我们应该针对中国农村金融实际情况,采取应对缺位的对策,以提高中国农村经济效益。没有农村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就很难实现建设新农村的蓝图。
2007年01期 No.49 79-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张昱;朱婧;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规模的东扩对中欧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关税同盟理论,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会给中国对欧出口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实际数据说明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
2007年01期 No.4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常廷彬;
自然人破产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产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经之路。虽然2006年《破产法》没有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但是,从世界破产法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日趋完善,遵循破产规律,我国将来应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人破产制度。
2007年01期 No.49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刘晓蔚;
虚拟财产只是网络游戏世界虚拟出来的、在现实世界上无法存在的虚拟的物。虽然有时虚拟财产与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层面的联系,但对它的认识不能够脱离虚拟游戏这一根本基础。因此,法律在对虚拟财产进行调整时,必须分清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必须厘清游戏规则和现实法律的区别。法律所规制的只能是现实世界的财产和行为,而不应触及游戏世界的财产和行为。
2007年01期 No.49 89-9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周瑞琪;
商务英语信函作为商务活动中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简述语用原则和商务信函写作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例证分析,指出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原则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论证了这些语用原则对商务信函写作的指导意义,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2007年01期 No.49 92-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汪谓超;周杏英;
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各三十个推介样本的分析,比较其在中英文中的不同语步及其他具体语言特征,从而总结出这种文体的中英文异同和两种语言在该种体裁中的强弱点。作者从跨文化及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结合中英两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探讨其异同的内在原因。
2007年01期 No.49 95-9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王伟强;
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学家Fairclough的语篇三维观为基础,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及物性角度对四则中文房地产广告进行分析,以揭示蕴含于这些广告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房地产广告在推销楼盘产品的同时,也在努力迎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007年01期 No.49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刘海玲;
本文以21世纪跨文化国际交流与文化共享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教育科学和影视原理为基础,以电影类课程教学实践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外语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涉外型高校影视教育的意义、模式和方法。
2007年01期 No.49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周德峰;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是管理学科应用类课程教育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本文仅就案例教学法的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2007年01期 No.49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杜寅寅;黄家修;
2000年出版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根据文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要在英语专业本科美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交际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旨在讨论运用文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英语专业本科美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2007年01期 No.4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2007年01期 No.49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