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灵晕为什么消逝——物叙事角度的观察与解释

    傅修延;

    本雅明用灵晕的消逝来形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叙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复制”艺术,故事讲述人在用话语创建虚构的世界时,有义务再现这个世界反过来对我们的“凝视”。本真性或曰“凝视”为对象由里向外的精神闪光,我们的古人以“言之有物”来强调以物为能指的表达能力,这样的主张构成了中国物叙事传统的源头。符号学家指出大多数符号都有“物源”,物名转义为形容词堪称人类叙事能力的一大进步。灵晕笼罩之物让人产生崇奉之情,但灵晕若靠得太近又会消逝,膜拜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人类对物的讲述常常是以有限的列举来暗示无限,这不仅为故事时空提供了相应的景观与景深,由此形成的大量同类连接也会引发心理上的“悸动”。今人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好奇与敬畏,讨论灵晕有利于对被袪魅之物进行复魅,使生活恢复应有的诗性。

    2025年05期 v.36;No.161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叙事学研究

  • 中西文学传统中的罗列及其叙事价值

    唐伟胜;黄丹慧;

    罗列指一系列事物的集合,广泛存在于文学叙事之中。无论中西,罗列都形成了自己的叙事传统。在中国,罗列的代表是博物叙事,集中体现在《山海经》《博物志》这样的志怪小说中,被用来表现作者的“博物洽闻”,后逐步发展成一种有效的叙事手段,并在感物传统中被用来突出人类与万物的情感互渗;在西方,罗列始见于荷马史诗,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叙述明晰化,历经中世纪、启蒙时代、工业化时代,罗列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中西叙事传统中,罗列书写都呈现出从策略功能向体验功能转化的趋势。当代文学中,罗列常被用来表达人类与万物关系的新思考,具有多种多样的叙事价值。

    2025年05期 v.36;No.161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从能动之物到积极废弃物:全球南方语境下的废弃物书写

    张秀丽;程心;

    作为殖民扩张与污染外包结构的产物,废弃物不仅是残余物质,更是殖民生态暴力的物证,折射历史创伤与结构性不公。全球南方文学呈现出的积极废弃物叙事,立足于能动之物的认识,并以去殖民与环境正义为取向。基于此,通过梳理废弃物研究转向全球南方叙事实践的理论脉络,结合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印度与中国代表性文本,可以揭示废弃物作为殖民生态暴力物证如何在叙事中生成政治联结与抵抗契机。跨区域比较细读与尺度政治分析表明,积极废弃物叙事在扩展物质能动性内涵的同时,形成可验证的抵抗诗学,既指认全球北方主导的废弃体制与“废弃世”逻辑,也将废弃物由被动残余转化为见证与动员的资源,并为环境正义的理论阐释与公共介入提供方法支撑。

    2025年05期 v.36;No.161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鲍尔斯小说的后人类想象——以《困惑》的物叙事解读为例

    蒋翃遐;侯仪聪;

    理查德·鲍尔斯的《困惑》以“近未来”的美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罗宾使用“解码神经反馈疗法”治疗心理疾病和西奥执行“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故事,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文运用物叙事理论,从物的文化符号功能、主体性、本体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困惑》中画作与标语横幅、“共情机器”与媒体以及行星等物质元素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多元共生、平等和谐”后人类伦理的追寻。本研究对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宇宙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v.36;No.161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辑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反战思想与研究范式重构

    胡亚敏;

    欧美经典反法西斯战争文学通常通过个人主义叙事展现反战主题,其反抗的与其说是战争本身,不如说是推动战争的“现代性”结构性暴力。这种叙事范式存在双重困境:若抛开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性质,反战书写便沦为无本之木;若仅局限于个人主义视角,反战话语则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在重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研究范式时,需要在内容和视角维度实现双重突破:一方面,需要更多涵盖全球南方的战争书写,构建一种更加多元公平正义的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文学谱系;另一方面,需要摆脱西方话语的主导,立足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历史性质和正义内涵,从个体和共同体交织的维度重新思考战争,进而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视野中,建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兼具人文深度和历史厚度的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研究新范式。

    2025年05期 v.36;No.161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在人性之爱与战争责任之间——吉田满“大和战舰”叙事在战后初期的历史际遇

    王升远;陆相凝;

    战后初期,吉田满的“大和战舰”叙事在盟军审查的政治压力与来自左翼文坛、幸存士兵等所代表的社会批判等多方挤压下几经修改。在作品论的层面,聚焦被学界相对轻视的1947年和1949年两个版本,将为在文学与政治的互文关系中考察“畸形版本”的历史性生成机制和作者的时局因应心理、删改意图及其精神困境提示出新的阐释路径。战后,为逃避战争责任,日本官方、军方大量销毁战争记录,而以吉田满的战记为代表和纽带,民间力量基于“人性之爱”的集结构成了对官方历史欺瞒的反抗。在鼓吹“军国主义精神”与污名化“海军精神”之间,身为“战中派”的吉田承受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多重批判,而其单一历史证言实难招架多方的差异化期待,这也迫使作者内向省思并外向回应自我的战争责任问题。然而吉田满虽意识到这一切根植于“国家-个人”关系,并论及“市民”姿态,但依旧为士兵之死赋予了“国家”意义。如此,则“市民”的独立精神终将为“国民”的身份认同所架空,他的反思也就成了买椟还珠之举,徒余其表了。

    2025年05期 v.36;No.161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抵抗的文学,文学的抵抗——德语反法西斯文学的八十年(1933—2013)流变

    房春光;

    与德语大屠杀文学不同,在德语反法西斯文学书写中共产党员始终在场并占据主导地位,而犹太人的抵抗书写却长期被边缘化甚至禁忌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获得文学话语权。随着其他书写群体的加入,尤其是第二见证人的出现,这一文学记忆逐渐从鲜活的交往记忆转化为稳定的文化记忆,并最终步入经典化的进程。在长达八十年对纳粹法西斯暴力、受害者主体身份丧失、记忆转化中的遗忘危机的抵抗书写中,书写者从被隐匿、被物化的客体变成有名字、有人格的主体。在记忆文化与叙事理论的双重作用下,德语反法西斯文学的经典化是个体叙事模式化和集体记忆标准化的过程,彰显了时间性在叙事学中的生发潜力与“情节范式”对回忆共同体的建构性力量。

    2025年05期 v.36;No.161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文学与空间研究

  • 何以为家:《砾心》的文学绘图

    方英;张爽爽;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亡小说《砾心》叙述了主人公塞利姆的童年创伤和在英国的流散经历。借鉴罗伯特·塔利的空间批评理论可以发现,小说始终围绕塞利姆的“处所意识”(以“非家感”为核心)和作为应对策略的“地图绘制”展开,并且他的绘图行为和古尔纳的叙事共同构成了该小说独具特色的“文学绘图”。首先,面对童年创伤、都市迷失、种族歧视等多重问题,塞利姆始终受到非家感的困扰。其次,塞利姆通过不断“绘图”,努力重建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尽量适应异国环境,并在不同空间中建构自己的“地方”(家园)。最后,塞利姆的绘图行为,以及古尔纳通过流散叙事开展的文学绘图,都体现了冒险者对精神家园的投射。

    2025年05期 v.36;No.161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卡尔·豪斯霍弗的“太平洋空间”感性学及其岛屿文化视野批判

    许栋梁;

    20世纪下半叶的“空间转向”所揭示的空间之非中立性、生产性特征及其感性学内涵,都应向前延伸历史视野。以20世纪初的卡尔·豪斯霍弗为例,其太平洋空间观念作为德国“生存空间”的跨域投射,蕴含着扩张欲望与地缘政治想象、种族的生物隐喻及其空间转喻、空间政治“艺术”及其民族主义幻象等多层次的感性学内涵,表征了一种需要深入批判的西方右翼空间思想,与引发“空间转向”的左翼空间政治批判思想形成参照。在其中,豪斯霍弗还以“文化空间化”的方式,试图立足太平洋岛屿原生空间而建构其文化主体性,彰显了一种关涉并异于文学和文化诗学的视野,这对于批判审视西方的太平洋文学和文化表征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化意义。

    2025年05期 v.36;No.161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现代乌托邦抑或罪恶巴比伦:重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之城市书写

    傅琪;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作为德语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城市小说”之一,真实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首都的城市风貌。小说中的各类空间景观被作者德布林赋予丰富的隐喻意象和叙事话语,成为一个个履行角色任务的空间人物,共同演绎出一战后柏林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形象,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社会异化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亦透过空间话语跃然纸上。然而百年后重鉴德布林笔下的柏林,发现这位犹太裔德国作家在看似批判的笔调下,实则传达出其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在这种隐匿的立场中,他借托柏林这一载体,对20世纪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业已成形的现代性展开了一场辩证考察。

    2025年05期 v.36;No.16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西方文学研究

  • 画意与诗情之间:夏洛特·史密斯对“如画美学”的诗性重构与超越

    蔡乐;

    对自然风景的独特观照是英国女诗人夏洛特·史密斯创作的显著特征。身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从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文学语境中,史密斯一方面借鉴威廉·吉尔平的“如画美学”理论,赋予其诗歌中的自然书写以“诗似画”特质,既呼应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对视觉审美的重视,又通过革新田园诗的方式参与了英国本土“如画趣味”的构建;另一方面,她突破如画美学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的局限,对自然的形而上品质进行探索,强调其启发智性和培养道德的社会功用,由此奏响了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先声。

    2025年05期 v.36;No.161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以虚构召唤真实:施米特《误读》中的三重空间

    牛晓帆;

    当代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误读》是一部充满悬念的短篇小说。凭借独具匠心的叙事艺术,他巧妙赋予文本以多重空间的美学特征,并使空间在暗中操纵情节进程和与隐含读者的交流模式。叙事空间由三个闭合的空间形象嵌套而成,主人公莫里斯深陷其中,最终走向悲惨的死亡结局;误读空间以平行与延异为特征,引导隐含读者落入与主人公相似的“误读”陷阱;此外,施米特还在小说中敞开自身的写作空间,在这一“真实”的空间里,他不仅与人物共在并共享真实的情感流动,也用文字抒写真实的情感想象,表明文学具有与历史平等的表达真实的权力。

    2025年05期 v.36;No.161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科幻文学研究

  • 言说亚洲:美国推想小说中的技术东方主义

    都岚岚;

    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建构的、用于支配东方的权力话语体系,其核心是将东方本质化为停滞、落后、神秘的他者,以此作为参照来构建先进、现代的西方。技术东方主义则是其衍生,是东方主义话语在科技时代的一种演变。在一些美国推想小说中,对亚洲的未来想象融汇了东方主义和技术东方主义话语,呈现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与全球资本主义、地缘政治、性别政治、环境灾难等问题相纠缠的复杂局面。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技术东方主义内涵进行梳理,然后以三部美国推想小说,即尼尔·史蒂芬森的《钻石时代》、韩裔美国作家李昌来的《满潮之海》和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为例,剖析它们对未来亚洲的复杂想象,认为尽管它们对亚洲的想象不尽相同,但在推想亚洲的科技发展、社会模式及未来图景时,仍然延续了东方主义话语,因而需警惕并加以批判。

    2025年05期 v.36;No.161 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多媒介语境下的传播奏鸣与文化共振:《三体》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解析

    江晖;盘大琳;

    《三体》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揭示了数字时代多媒介语境下“路径-内容”双引擎机制的运作逻辑。本文通过对日本网络社交平台和主流报纸文学评论版中相关信息的结构化分析发现,二者在信息筛选、议程设置与受众互动等方面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构建了富有张力的动态传播网络。同时《三体》的文本特质在不同媒介场域中被差异化激活,完成了从内容符号到文化意义的再编码与语境重构。媒介类型与文本特征的耦合效应成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跨文化传播机制的重要视角,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模型。

    2025年05期 v.36;No.161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8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