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学者访谈录

  • “我们”的文学与“他们”的文学——程朝翔教授学术访谈录

    阿伊努尔·阿卜杜热合曼;程朝翔;

    在本篇访谈录中,程朝翔教授围绕着“我们”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认为文学研究者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视角,不断否定“我们”,从“我们”的文学进入“他们”的文学——所谓“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尚未理解的自己的一部分。基于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及新冠疫情的思考,程朝翔教授还阐述了“自启免疫共同体”的隐喻在文学理论和跨学科研究中的启示作用,即理论隐喻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各个文学类别之间的界限,并在“我们的文学”与“他们的文学”之间沟通中发挥作用。基于目前西方理论和社会政治中对“身份政治”的强烈关切,他也探讨了“身份政治”以及类似理论可能引发的冲突,以及“身份政治”与文学研究之间的互动,提出文学研究对身份政治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对其负面成分应该进行反思和批判。身份政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在纳粹大屠杀文学研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应该对历史上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文化、文明、意识形态等而实施的犯罪政治进行深入、不断的反思和批判;在当代,也需要对所谓“反犹主义”进行认真的甄别。程朝翔教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认为在高校文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从文学或人文学专业的角度入手,在讲思想、讲政治的同时,重视文学隐喻和文化隐喻的解读。文学研究的目的是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也有我们和他们之别,对我们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2023年04期 v.34;No.14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陈世丹教授访谈录

    许晶;陈世丹;

    后现代主义消解权威和中心,承认并尊重差异,主张彻底多元化的基本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后现代伦理诉求,是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思想基础。伦理学总是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解构和批判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重建后现代道德价值体系,重构自我尊重他者的道德关系,强调自我担负对他者的绝对责任,主张为他者的人道主义,对于指导后现代人和人类共同体的行为,促进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而且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视角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讨论作品所表现的后现代伦理思想,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后现代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同时研究作品中表现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后现代伦理的狂欢化和互文性叙事形式。

    2023年04期 v.34;No.148 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高端学术论坛

  • 中国非洲文学学与非洲文学的批评路径

    王卓;孙晓萌;

    朱振武教授提出的“中国非洲文学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众多专家学者就“非洲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展开了多轮笔谈沙龙,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就非洲文学研究的方法路径、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展开思考和深入交流。本次笔谈专栏聚焦“中国非洲文学学与非洲文学的批评路径”,通过这两大中国非洲文学研究理论来关注非洲文学外在的多样性和内在的异质性,以地方性透视全球性,由民族性关注世界性,由此进一步深化理解非洲文学之间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对话属性。

    2023年04期 v.34;No.148 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可用的历史——反奴隶制文学研究三人谈

    史鹏路;乔·洛卡德;威廉·L·安德鲁斯;

    笔者与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诺顿非裔美国文学选集》总主编威廉·安德鲁斯教授和美国反奴隶制文学项目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乔·洛卡德教授以对谈的形式,首先就《反奴隶制文学研究》系列丛书的选本进行详细介绍,接着延展开去,将反奴隶制文学放置在世界文学与美国文学传统中审视,从而凸显出这一文学体系的文学史意义。对谈中对中国学界在反奴隶制文学领域的翻译与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强调了反奴隶制文学对美国文化的塑造力及其在美国民族文学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探讨了奴隶叙事的学术史及该文类在出版界与美国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复兴之路,并把反奴隶制文学与现当代美国文学及当下劳动力全球化背景相关联,对北美及跨大西洋奴隶叙事的学术价值做了详尽的评介。对谈确认了反奴隶制文学是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并提出跨文化思考在研究与教授中反奴隶制文学中的重要性。

    2023年04期 v.34;No.148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特稿

  • 对比研究的新视角——几则网上热点引起的思考

    潘文国;

    语言对比研究的应用主要在三个领域:二语教学、语际翻译和民族语特色的探索。反过来,这些领域的实践也会给语言对比研究带来许多新鲜的课题。本文从一些网络语言现象入手,提出了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些新思路。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从一首英诗的多种中文翻译着手,提出语言对比与翻译要知己知彼,反对盲目的语言自豪;二是从一些文字游戏和特殊的修辞方法着手,指出在游戏文字和启蒙教学中往往有着各种语言最深层的东西,在语言对比研究中很值得发掘;三是从网络上关于汉语名动关系的争论着手,提出在汉外对比中要从第一粒纽扣——语言理解过程——开始,更能发现语言的特色。此外,先把那些模仿西方语法建立的术语和概念放在一边,真正从中文的事实出发,然后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汉语组织规律,这是汉外对比研究一个新起点。

    2023年04期 v.34;No.148 6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

    王光林;

    100年前,艾略特以《荒原》一诗震惊文坛; 100年后,《荒原》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结合人类世理论,从英文标题“Waste Land”出发,重新解读《荒原》与现代生态与现代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英文标题“Waste Land”超越了中文“荒原”的特定含义,已成为一种概念、一个象征。它暗含着地球从无人到有人,从有人到垦殖,从垦殖到殖民扩张乃至膨胀多余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过程,荒芜的土地(wasteland)衍变成人类废弃物堆积之地(waste land)。土地(land)本应给人温馨的感觉,但是跟waste搭配之后,这种温馨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乡痛(solastalgia)的感觉。因此,这首诗不仅关注着人类,也关注着人类排放而产生的废弃物。在“Waste Land”中,自然世界和人类废物彼此并置,揭示了它们的共存现实。这种共存并没有弥补自然和社会,自然和科学,或者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裂,而是促使人们认清了废弃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促使人们从人类世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传统与人类排放之间的关系。

    2023年04期 v.34;No.148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文学翻译中的诗韵——杜拉斯《情人》中译本比较研究

    胡晓宇;宋学智;

    长久以来,中国诗论与西方诗学虽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理论话语体系,但对于诗歌韵律的解读存在共通之处。诗的韵律主要以节奏的和谐为基础,不仅仅表现为装饰性的形式因素,如语音、标点、句法等发挥作用,还通过字词的选择、句型的调配、句群的构建、叙事的方式与结构等创作手法作用于整体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实现对传统窠臼不时的突破。韵律并非诗歌这一文体的专属,包括小说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体现。《情人》(L’Amant)之所以至今仍备受推崇,不仅仅是因为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rite Duras)笔下张力十足的爱情,更是因为其文字的韵律既有古朴之美,又有陌生化的耳目一新,它体现在字里行间,跨越语言的界限,充满了无限诗意,带给读者无尽的感动和审美体验。王道乾所译《情人》在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他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研究,译出了《情人》文字深处的诗韵。

    2023年04期 v.34;No.148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科幻创见与智能机器人”

  • “换生灵”克拉拉:《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游牧主体与后人文主义解码

    吕广钊;

    在其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中,石黑一雄刻画了“克拉拉”这样一个聪慧、细腻的人工智能形象,它与主人乔西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但也在乔西病重时,做好了替代乔西、成为乔西的准备。通过这样的方式,石黑一雄触碰到机器人叙事中的经典问题:何为人?何为机器?为此,他给出了一个颇具人文主义色彩的答案——人心。但如此一来,我们对人心的强调却强化了人和机器之间的二元对立,这种以“人”为本,以人文主义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哈拉维所定义的“蜘蛛世”中,将会成为我们自身的限制。克拉拉作为后人文主义的“换生灵”,能够帮助人类实现自身辖域化身体的解码,从而生成布拉伊多蒂眼中的游牧主体。

    2023年04期 v.34;No.148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

    都岚岚;

    如果机器人真正介入人的生活,包括爱情在内的人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人可以摈弃肉身,将大脑变为数据上传至任何载体,人是否就可以不再受物质性身体的束缚,便因此可以免除一切病痛、丧失和死亡,从而走向永生 2019年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出版的《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通过重写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表达了生物工程、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语境中生命观和婚恋观的变化。本文拟围绕《弗兰啃斯坦》中的性别政治和离身性这两个核心问题,阐释温特森对后人类社会中酷儿之恋和人机之恋的设想,认为该小说体现了性别伦理、人机伦理和生命伦理三个层面的伦理隐忧,表达了新语境下对爱情以及对身体、意识、生命与死亡等问题的思考。

    2023年04期 v.34;No.148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亚·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之哥特主题探析

    杨朵;武晓霞;

    亚·别利亚耶夫是俄罗斯(包括苏联)著名的科幻作家,有“苏联科幻之父”和“俄罗斯的凡尔纳”之称。别利亚耶夫的科幻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得以多次再版和研究,同时在中国科幻发展初期乃至今天仍被大量引进、翻译和再版。俄罗斯科幻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哥特色彩。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创作正是沿袭了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哥特幻想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作家主要通过运用黑暗、死亡等传统哥特元素去构建独特的精神实验场域。在这里人类恐惧的不再仅仅是经典的哥特环境,更多的是成为这种场景的未知科学力量。此外,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不仅同《弗兰肯斯坦》一样具有哥特色彩,同时也延续了后者提出的“科学怪人”问题。尤其是在近期国内科幻研究热潮的影响之下,在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面前,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启示——科学伦理和人类主体地位问题等——愈来愈有研究价值和警示意义。

    2023年04期 v.34;No.148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_大江健三郎专辑

  • 超越“自我”的“晚年样式”——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论

    霍士富;

    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是以2011年东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为背景完成的、旨在超越自我既有的“娴熟技法”,获得新的创作风格的晚年作品。本文经对小说文本分析发现:该小说通过多重叙事者“我”的导入,突破了贯彻大江文学始终的“二人组”叙事模式;多元文体内部的“异论”对峙与对话的并用,像相互对挂的镜子映出了广阔而多元的现实世界;借用“巨树”的隐喻与音乐变奏,实现了绝望与希望的转换。最终以崭新的叙事结构和全面开放的叙事文本开辟了日本“私小说”的新样式。

    2023年04期 v.34;No.148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乌托邦、监狱与瘟疫:大江健三郎《感化院的少年》中的“反乌托邦”书写

    陈良波;李征;

    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的首部长篇小说《感化院的少年》中建构了一个乌托邦与监狱共存的特殊空间,同时加入瘟疫这一要素,描绘出瘟疫空间下的人们的生存图景。富有较强的隐喻性,既承载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借此反观战后日本社会,着眼和平年代下的危机与隐患,启迪人们的危机意识。时值新冠疫情刚刚退去,探讨瘟疫与空间,更多了几分现实意义。

    2023年04期 v.34;No.148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