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访谈答问者辜正坤教授主要回答了五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挖掘中国和西方语言、文化的主要异同,分析了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其次,回顾了中国和西方诗歌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西诗汉译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再次,以威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为例,对中国和西方文学作了比较研究。第四,阐释了中西艺术差异、尤其是"美"与"美学"在西方的含义问题。最后,讨论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诸多问题。
基于庞德、惠特曼和里尔克三位诗人对"脸"的描写和揭示,结合德勒兹、西苏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脸"的哲学反思,对潜藏于作为面具的脸背后的"究竟"深入探索,认为作为图像的脸所表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它就像艺术/诗歌本身一样永远都在遮蔽、掩盖、躲避;但与此同时,也在解蔽、揭露、参与。
对萨利诗歌的研究,国外甚少,国内几近空白,只有英国文学史教材稍有提及。本文结合萨利的生平际遇,尤其是他与亨利八世的关系,选取他诗歌中自传性较强的作品进行翻译和分析,试图说明他的悲剧结局既是时代环境所造,更是自己性格使然。他为写诗而生,诗歌创作给了他生平最大的慰藉,成为他疏解压力、发泄愤懑、表达愿景最为直接有力的工具。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由2个四行诗节和2个三行诗节组成,即(ABBA ABBA CDC CDC)。萨利则对之进行改造,以3个四行诗节和一个两行诗节组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萨利体(ABAB CDCD EFEF GG),后来成为标准的英国十四行诗样式,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长诗在西方诗歌传统中是首要的。它的最高形式是史诗,史诗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庞德(1885-1972)和T. S.艾略特(1888-1965)的时代。济慈长于短诗,他的颂歌已经炉火纯青,到达了一个至高点。他自己感到遗憾终身的是,他在长诗方面没有能够名垂千古。究其原因,从拓扑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多变而等效但形式不同的主题拓扑空间或审美机制的拓扑空间没有找到,才有著名的"声明水上书"之叹。
本文以《文心雕龙》和济慈书信集中涉及文学创作、作者才情和批评鉴赏的观点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照阅读典型个案《夜莺颂》与《希腊古瓮颂》,旨在多维度管窥济慈是如何以现实素材为空间,依托"无我"书写实现"美"与"真"的交融互渗。刘勰和济慈不约而同地强调理性内在制约下情感和想象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有意或无意地暗合了作者的缺席和读者的在场。著名"双颂"始终围绕幻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构、隐性与显性、无形与有形、静止与流动这些看似矛盾却相生相息的力量在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纵横诗意。
荣格认为文学作品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原型意象在文本结构中通过不断的移位和重建得以延续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荣格在阐述重生原型时把它具体分成五类。济慈《恩底弥翁》叙事长诗中出现的四类重生原型体现了济慈向生而死的死亡观。这一死亡观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第二,睡梦是正视死亡的一剂良药;第三,穿透死亡,直达永生。
通过结合托·斯·艾略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传记资料,本文重新解读其三首战时诗歌——《夜莺中的斯维尼》《直立的斯维尼》《一个煮蛋》——中的身体意象,试图探讨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历史语境间的微妙内在联系。在这三首作品中,人类身体意象的描写出现了"动物化"的特征,突显出人类身体与动物性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将人类身体和动物性联系起来的艺术表现手法,艾略特思考着人类、身体、战争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暗示其诗歌中所蕴含的战争主题。
自由体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发展轨迹,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庞德的《诗章》都是自由体诗歌的典范。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作为美国文学传统影响了庞德的《诗章》创作,涉及诗歌韵律、节奏和抒情模式;口语表达和开放结构;平民思想和道德意识等方面。不过,庞德在模仿惠特曼自由体诗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矛盾的心态,有"影响的焦虑"。庞德的自由体诗歌融合了意象派艺术特色,本质上具有现代主义品格。
古米廖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诗人、阿克梅派的创始人。他个性浪漫,喜欢在旅途中寻找创作灵感,曾漫游过非洲、亚洲等地,足迹遍及英、法、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古老城市,远至非洲阿比西尼亚。对浪漫个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其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异域情调"。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以好奇、冒险、幻想的诗魂融合了阿克梅派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远游的缪斯"穿行于"异国的天空",渴望将非洲瑰丽的风物、神秘的原始文化和宗教传说揽入囊中,以摆脱灰暗的现实,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净土。
<正>陈开举(1969— )男,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广州外国语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研究/语言与文化博士。现任中国语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员,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外文论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决策咨询专家。
<正>~~
<正>余杨(197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第6批"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991-199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分获学士、硕士学位,之后获得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于2005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