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近20年间国内英汉语运动事件对比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关于英汉真实位移事件的对比研究较为成熟,对非真实运动事件对比关注度逐年上升,对静态事件的对比研究鲜有涉及,研究方法上由思辨描述向量化实证研究转变,历时梳理与对比缺乏。该问题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今后应注重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数据驱动,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积极开展英汉运动事件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多模态研究,拓展研究范围和领域。
在庭审判决阶段,法官对词语的选择往往彰显出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因而其话语权也绝对高于其他庭审参与者。以2016-2018年国内庭审案件宣判音频资料为语料,运用NLPIR语义分析系统和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刑事庭审法官宣判话语中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带情感色彩词语以及强调性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称谓词在法庭宣判时总是被重读,这一特征表现了法官极大的话语权力;情感色彩词汇的使用主要表现为法官对被告人在道德上的谴责,以此实现司法公正。此外,强调性话语的使用也是宣判时法官权力的实施的重要途径,显示了法官的主导和支配地位。
Kolb学习风格(或学习圈)理论自问世以来,在企业培训和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极少研究将Kolb学习风格理论运用于英语公众演讲中。事实上,学习风格是公众演讲中重要的心理学特征,忽视演讲者本身和听众的学习风格而进行的演讲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交际效果。研究发现:按照Kolb学习圈模型进行听众分析,选择支撑材料和撰写演讲词,有助于各种学习风格的听众接收、理解和应用演讲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有效促进演讲交流,达到最佳演讲效果。
汉语致役类动结式具有语力动态性,其结构简练而寓意丰富。从Talmy的力动态模型和认知转喻视角考察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致役类动结式致事力量可源于恒力、力量转换和外力;(2)致役类动结式可分为恒力致役类动结式、力量转换致役类动结式以及外力致役类动结式;(3)致役类动结式"力量来源"的语义建构与动结式底层论元之间的指称关系紧密;(4)致役类动结式多样"力量来源"的理据是认知转喻,即在事件理想认知模型中,致役类动结式"使因事件"中的"致事"或"役事"代替整个事件,实现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意大利范围内产生了一种与传统语法相别的新标准意大利语,其使用语域从口语体逐渐延伸至半正式与正式书面语体中。新标准意大利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语言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和灵活度是新标准意大利语产生的内因;战后意大利特殊的历史及政治文化背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早期被排除在规范语之外的古意大利语口语特征是新标准意大利语产生的根基。新标准意大利语的主要特征可从语音、词汇、句法与形态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句法形态层是意大利语变革的重要领域,标记系统的改变导致了左右移位、悬置话题、分裂结构与ci呈现句等现象的扩张,时态语态系统及代词系统均出现了重构。新标准意大利语正处在融汇与形成的过程中,探究其形成原因与具体表现,对开展国内意大利语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吉田富夫注重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其日译本莫言小说《蛙》引起了日本读者的共鸣。通过对原文本和日译本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译者吉田富夫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发现《蛙》的日译本在信息和风格方面均实现了功能对等。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从信息和风格两大层面出发,对日译本《蛙》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其中采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实现功能对等,以期为莫言小说的日译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日语体标记范畴由完整体标记「スル」「シタ」和持续体标记「テイル」「テイタ」构成。它们不光可以观察句子层面的动词情状变化,还在语篇层面与语篇叙述时间推进关系密切。通过考察小说语篇《一碗阳春面》中日语体标记句与语篇叙述时间推进的关系,发现「シタ」标记句通常推进语篇主要事件链的时间发展,而「スル」标记句则主要推进各主要事件链中具体细节部分的时间发展;持续体标记句不推进语篇叙述时间发展。
中国国防部向国际社会发布的系列国防宣传片《今日中国军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重大外宣意义,是我国国防话语的代表之作。基于政治等效理论,使用AntConc3.2.4w、Wordsmith 7.0和ParaConc在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以《今日中国军队》为代表的国防话语主要采用选词、增词、解释和转换的显化翻译策略,在帮助目标受众理解原文信息的同时也注重政治内涵和政治情感的传递。
以语言的主观性为立论依据,借助语料统计的研究手段对鲁迅短篇小说杨宪益译本和威廉·莱尔译本中语气副词主观性的英译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考察两译本语气副词主观性翻译中的异语传达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莱译本语气副词的译出比例明显高于杨译本;莱译本比杨译本使用更多样化的语言手段再现语气副词所要传达的主观情态义;两译本都存在语气副词的主观性未能在译入语中准确传递现象,导致译文的信息和意义亏损。
从语言学视角来考察莎剧《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中情态谓词must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对比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英若诚、彭镜禧在该词翻译上的异同。结果显示,must在《一报还一报》中一共出现了58例,包含4个义项,即"决心""必要性""必然性""推测"。梁实秋和彭镜禧在must的翻译策略上倾向于形式对等,而朱生豪、英若诚和方平在must的翻译策略上倾向于动态对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关系日益密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十年间(2007-2016)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机前沿模型可以较好地测算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抑制腐败、政府效率及法律制度等因素会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而监管质量和公民话语权与政府问责制等因素会抑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近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欧洲国家投资效率有着显著提升,且其增速明显高于亚洲国家,但就其总体而言尚有较大潜力等待挖掘。
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民族文化与其特定表现符号的结合,民族旅游产品多以展示、表演等形式为主,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结合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特点,对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与表现符号之间关系予以分析和探讨,认为近些年来,在民族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过分注重游客对文化"表象化"的体验需求,忽视文化内核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现象,从而导致符号形式与真实文化的分离,使游客难以融入真实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由此结合文化符号系统的发展阶段,对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已经成为网民总数超过7亿的世界网络大国,网络及网络管理不仅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更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针对当前中国网络的发展现状,做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该思想囊括了网络创新、网络安全、网络人才、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是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的主要动能,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对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其英文版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并对其中"同志"一词的英译进行探索,发现书中"同志"主要有"呼语单用""全党同志""姓名+同志""定语+同志""不明确限定语+同志"五种形式。分类标记与梳理这五种形式的英译后,认为中央政治文献的翻译并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符码转换,而且是不同语言政治话语体系层面的政治话语等效,而"同志"一词的英译与原文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政治等效原则、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英语的要求。
以圣约翰大学为例,美国大学课堂诗歌工作坊的运作包括选课条件、课程目标、考核标准、评论规则以及其他课程要求与规则的设置;讲授、自由发言讨论和圆桌式依次轮流评论工作坊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写作训练活动的开展等环节。贯穿美国大学本科诗歌工作坊运作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对年轻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诗歌创作灵感的激发、鼓励和保护,从而促成大量年轻诗人和诗歌读者的产生。而这正是当前美国诗歌复兴的重要表现和原因。中国大学可借鉴美国大学诗歌工作坊的运作经验,建设中文诗歌工作坊和英语诗歌工作坊。
以189名非英专大二学生为受试,采用2(语块透明度)×3(句子语境)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句子中性语境、解释性语境和推理性语境对于透明度不同语块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语块透明度和句子语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于低透明度的语块,解释性语境比推理性语境和中性语境更有助于提高语块的记忆效果;对于高透明度的语块,语境对语块记忆没有显著影响。解释性语境有助于语块的短期记忆,而语块透明度对语块的长期记忆产生显著影响。
教师自主性是外语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研究焦点。基于教师专业的视角、社会文化的视角、教师教育的视角,对外语教师自主性的内涵进行梳理,归纳出教师自主性的要素、维度以及属性。参考Benson提出的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发展途径,将目前外语教师自主性发展的模式归纳为基于资源、基于技术、基于学习者(教师作为学习者)、基于教学案例四种主要途径,并就外语教师自主性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华东地区六所高校的127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他们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对创造力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和创造力教学行为整体认可一般;2)创造性人格特质可提取出"乐观精干""自主独立"和"变通反思"三个因子,创造力教学行为可提取出"弹性监管"和"个性化鼓励"两个因子。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三个因子对创造力教学行为的两个因子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尤以"乐观精干"影响最为重要。
以21世纪以来(2000-2016年)发表在外语类和教育技术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上关于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文献为数据样本,分别从文献年份分布和高频词分布包括文献运用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所应用的教学领域、研究内容方面的高频词进行量化分析。基于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得出各类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历史演进,并阐述这些技术在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功能、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整合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语言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最后是问题与讨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国内刊号CN44-1554/Z,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从2019年第4期开始,本刊将进行栏目调整和版式革新,并从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改版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学术期刊。改版后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作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期刊,主要刊发外国文学学科的研究论文,兼顾刊发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论文,适当刊发区域与国别研究的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国内刊号CN44-1554/Z,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从2019年第4期开始,本刊进行栏目调整和版式革新,并从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改版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学术期刊。为方便广大作者投稿,现将投稿注意事项敬告如下:1.改版后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作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期刊,主要刊发外国文学学科的研究论文,兼顾刊发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论文,适当刊发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文化研究类论文。选题领域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