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巡礼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科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时期。2001年5月,学校批准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14年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MBA学院合并成为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MB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

    2016年06期 v.27;No.108 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翻译学

  • 中国主要陶瓷典籍在西方的译介研究

    卢军羽;

    在发端于明末清初延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典籍外译热潮中,主要陶瓷典籍如《陶说》、《景德镇陶录》、《匋雅》等被译成法文、英文,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是,陶瓷典籍现有译本的数量和质量与陶瓷(典籍)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极不相称,远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2016年06期 v.27;No.10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网购商品推介外译“实化”策略实证研究——兼论多模态文本特征及其互参关系

    王俊超;曾利沙;

    网购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电子屏幕文本的推介作用。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研究已取得可喜成就,但从应用翻译视角探索多模态网购商品推介外译的研究还不多见。采用经验归纳与理论阐释、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目的—顺应理论框架下探讨多模态网购推介翻译的"实化"策略。在对比分析中英网购女裙推介的多模态文本特征及各模态之互参关系基础上,将实化策略原则及若干辅助性准则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并对该策略的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6年06期 v.27;No.10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0K]
  • 母语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构建的视角

    陈冰玲;

    当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应坚持文化导向的英语教学观,注重母语文化传播以及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通过发挥学校的引导和规训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应积极推进英语本土化研究,加快"中国英语"进课堂的步伐;还应重视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以上途径可使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掌握语言应用能力、增强母语文化认同和传播母语文化的多元目标。

    2016年06期 v.27;No.108 20-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研究

    李慧;

    通过自建美国企业商务英语演讲语料库和中国学生商务英语演讲语料库,结合定量统计法和定性分析法,对比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其语用效果。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了学生商务演讲和企业人士商务演讲中话语标记语使用的异同点,四类话语标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特征,以及商务英语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的五大语用效果。这将为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演讲提供指导,同时为商务听说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016年06期 v.27;No.108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汉语认识情态表达“可能”“也许”“大概”“恐怕”用法对比分析

    杨贝;

    以17亿词的汉语语料库为研究语料,借助第四代语料库检索工具Sketch Engine,调查"可能"、"也许"、"大概"和"恐怕"用法上的异同。研究发现:这四个认识情态表达在整体使用频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是"也许"的近7倍,"也许"是"大概"的2倍多,"大概"是"恐怕"的近2倍;而且这四个词的典型搭配词极少重合,这表明这些词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此研究发现对近义词工具书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6年06期 v.27;No.108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Whether和If语义句法差研究

    张智义;倪传斌;

    既往的whether、if比较研究,无论是从whether、if的wh语义特征出发,还是从whether、if句法结构差异出发,都没有很好解决whether、if的句法语义差,特别是whether、if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异。鉴于此,在区别whether表语义可选择及if表语义无选择的差异基础上,两者在引导条件句和正反疑问句时的结构和分布差异被重新梳理。特别是在引导正反疑问句时,whether的DP属性由于句法匹配、句法属性管辖等原因,使其能够在较多的句式结构中出现;而if的连词属性及引导结构的附加语成分属性极大限制了它的句法分布。

    2016年06期 v.27;No.108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外国文学研究

  • 《蜜蜂的秘密生活》的生态伦理观

    张平;

    苏·蒙克·基德(Sue Monk Kidd)在《蜜蜂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Bees)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凸显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原则,通过描述多重意象展现自然界的价值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思想,通过男性话语的生态思考揭露父权文化和支配性男性气质对自然和人类的伤害。这一系列叙事策略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生态伦理观:大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爱的教育和爱的力量使人类摆脱对自然的疏离感,扩大认同感,进而达到生态自我的境界,新的男性气质话语构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美好前景。

    2016年06期 v.27;No.10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谱系传承与主体博弈——玛丽·雪莱《洛德尔》的性别身份建构研究

    阮世勤;

    《洛德尔》(Lodore)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作品。在小说中,男性角色亨利·菲兹亨利的性别主体身份是以父性谱系为建构基础,而女性角色康奈莉亚·塞德尔则以母女传承的女性谱系为建构基础。不同的谱系传承在父权文化场域内形成了主体建构的博弈。博弈之后,康奈莉亚与女儿伊赛尔的母女关系被割裂,二者建构了不同的女性性别身份。小说最终以康奈莉亚对父权文化下女性客体身份的认同为结局。通过《洛德尔》动态的性别建构叙述,玛丽·雪莱揭示了19世纪英国父权文化的性别身份建构机制。

    2016年06期 v.27;No.10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出世入世的张力之美——论《薄伽梵歌》中黑天的世俗观

    田克萍;

    印度教在整体上倾向于出世,但披着"不执着"外衣的入世精神也不可忽略。《薄伽梵歌》的魅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之一是黑天提出了振奋人心、积极进取的行动瑜伽(karma yoga)。干脆利落的行动瑜伽是《薄伽梵歌》的主体精神,但其前后分别被灵魂不死的智慧瑜伽以及梵我同一的虔诚瑜伽所牵引,仿佛带着镣铐跳舞。黑天反对消极避世,而把积极行动的原因归于"灵魂如衣服",把行动的本质定义为向神的献礼。入世的两头被出世牵引,形成强大的张力。

    2016年06期 v.27;No.10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中国文学研究

  • 试论近代传教士报刊史传文的文体探索及意义——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

    陈恩维;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史记"和"姓谱"栏目,收录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史传文。其中,"史记"栏目的东西史记和合类作品,综合采用了纲目体、编年体、纪传体和通史体四种史书体裁,给中国学术文化界带来了中西比较的视野和比较叙事的方法;脱胎于《圣经》律法书的历史类文章,将神话和传说当作历史,但写作时又对历史进行了文学化改造,导致中国读者更多地将之作为世界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来接受;脱胎于《圣经》历史书的人物传记,对《圣经》历史书进行了题材精选,而且借鉴了中国纪传体史书、小说和诸子散文的行文经验。"谱姓"栏的文章,与"史记"栏目分列,吸收西方传记文学的特点,对中国的传统传记体文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标志着中国近代传记文学的独立。《东西洋考》所载史传文的文体探索,其价值意义在于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给中国历史和文学都带来了新的视野和体例。

    2016年06期 v.27;No.108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创造主体性:基于心理学的文学等级再立法

    刘小平;

    刘再复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创造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建构,提出创造主体的精神境界问题,认为"自我实现"是创造主体性(创造主体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同时从创造自由、使命意识两个方面对创造主体性进行再充实。刘再复把创造主体性的论述建基于心理学理论,这既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也充满着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情怀。他对创造主体性论述的本质在于为文学等级再立法,它对之前文学等级观念进行解构,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对当代文学变革起到了突出的推动作用。

    2016年06期 v.27;No.108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 论艺术文化与党建工作的关系

    刘海春;

    艺术文化与党建工作的关系实质上是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文化与党建工作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艺术文化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可以转化成为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氛围与载体,极大促进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党建工作是艺术文化发展的导向,能引领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培育艺术文化的精神、丰富艺术文化的内涵、推动艺术文化的创新。因此,实现艺术文化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应该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搭建双方良性互动的平台。

    2016年06期 v.27;No.10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牵头人机制研究

    陈怡西;

    牵头人机制是组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首要环节,亦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论证宏观调控的效果、中小企业的需求与认同以及市场自发组织的缺陷,可以得出牵头人机制的存在和运行具有正当性。但是,由于法律规范较为滞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牵头人机制在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从明确牵头人职责、建立调查宣传和考核机制、完善筛选机制以及建立民主参与机制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2016年06期 v.27;No.10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哲学与文化

  • 道德文化概念的心理学解读

    杨韶刚;

    道德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其实质内涵却有很大的内在一致性。道德是从人类这种"类存在"的特性出发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意义上的一种理解。在中国,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由最初的道路延伸为规律、规范;"德"则由最初的正直之心演化为遵循客观规律去做事做人。文与化最初也是两个概念。"文"最初指颜色相交的纹理或象征符号,而后演化为人文修养,具有了道德善的意蕴。"化"的原意是改易、生成、造化,后演化为教化、德化、感化等意。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道德文化的本质是发展或提升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社会文化实践而做到的。

    2016年06期 v.27;No.10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古代日本对中国革命思想的接受和变异

    张静宇;

    革命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理论来源。同属于儒学文化圈的古代日本也接受了中国的革命思想,成为古代日本更改年号、皇位更迭、幕府和皇室角逐国家实权、诸侯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思想依据。然而日本天皇万世一系,并未出现改朝换代的现象,因此,日本的革命思想并非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异姓革命",而是在保存皇室的前提下,解释日本实际掌权者的更替现象,如幕府控制国家权力,天皇推翻幕府等。

    2016年06期 v.27;No.108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非通用语研究

  • 汉日形容词义序错配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探究

    陈姗姗;陈访泽;

    义序错配结构是一种句法形式与语义关系扭曲的结构,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这种语言现象。从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对汉日形容词的义序错配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语形容词义序错配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比较丰富,而日语则相对比较单一;义序错配结构在汉语中比在日语中使用更普遍,能进入该结构的汉语形容词多为重叠式状态形容词,而日语形容词没有韵律特点,不受此限制,这反映了义序错配结构对汉语形容词在韵律上的选择限制,体现了汉语形容词韵律结构的特征。

    2016年06期 v.27;No.108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的句法结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许贞;

    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句法结构分析的原型范畴理论结合典型事件模型进行梳理,据此可以依次整理出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各个成员和话者的认知视野变化的关系。其中,形容词谓语始终位于话者视野的中心焦点区域,话者的视野扩大至重点注意区时产生了原型"Aは形容詞",话者清晰地描述重点注意区域内的各要素时产生了典型成员"Aは対象/局部主語が形容詞",当话者视野最大化至可见的最大范围时,产生了非典型成员"两者之间的比较句",以及边缘成员"三者以上的比较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疑问词疑问句及其答句"。

    2016年06期 v.27;No.108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外语教育研究

  • 基于多模态英语教材大学生视觉素养建构研究

    陈风华;刘春华;

    结合《新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插图语料,在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和图像隐喻构式指导下,探讨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材建构大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和范式。结果发现:(一)《教程》符合第五代立体化教材和多模态教材的编写理念;(二)《教程》插图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听力练习和口语拓展模块内容的视觉素养;(三)《教程》插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涵指认知能力。

    2016年06期 v.27;No.108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 心理语言距离对第三语言学习倦怠的影响——以云南沧源佤族中学生为例

    杨学宝;

    以云南沧源佤族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心理语言距离对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语言距离与第三语言学习倦怠显著正相关;(2)不同心理语言距离的分组受试在第三语言学习倦怠上的表现差异显著;(3)心理语言距离的变异能较大程度地解释及预测第三语言学习倦怠的变异。研究为第三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启示。

    2016年06期 v.27;No.108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双月刊(单月30日出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编辑出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委会主任: 石佑启

主 编: 孙毅

国内刊号:CN44-1554/Z

国际刊号:ISSN 1672-0962

访问量:567772